《孙子兵法》这部千古奇书,兵家绝唱,其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不仅适用于现代战争,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其中社会生活中的人生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早在汉代,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就指出:"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把人生追求的"功利主义",宗始于《孙子》、《吴子》二书。明代著名学者谈恺也说:"孙子上谋而后攻,修道而保法,论将则曰仁智信勇严,与孔子合。"认为《孙子兵法》无论对武备军旅,还是文事人生,都具有教化作用。明代另一位思想家李贽也感触极深地说:"吾独恨其不以七书与六经合而为一,以教天下万世也。"把《孙子兵法》等七部兵书视为教化人间,启迪人生的经典。近代著名《孙子》研究家李浴日更是体会深切地说: "《孙子》是'圣经',倘若你苦闷时,拿起它读读,必会快乐风生;倘若你失败时,捧着它研究研究,必会吸收着成功的降临。"将《孙子兵法》视为须臾不可离的精神伴侣。
在日本,不少《孙子》研究者不仅看到了《孙子兵法》对人生的借鉴价值,还给予极高的评价。平田晋策在为大场弥平著《孙子兵法》一书所作序中写道:"兵法书在公则为政治秘诀,在私则为处世秘诀。孙子的兵法,皆是立身处世的教科书。"北村佳逸在《孙子解说》自序中甚至说:"如第三次世界大战(若有的话)以至围棋的胜败、棒球的比赛、投机的输赢、选举运动,更至夫妻吵闹,若把握着孙子的神髓,我敢断然保证其必胜,没问题!"福本义亮在《孙子评注训注》中也写道:"盖《孙子》者,兵书而外交书也,亦人事百般座右铭也。今更生于新时代,通各自之职务而活用之,处生上有裨益也必矣。"在欧洲,许多人把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孙武的《孙子兵法》和葛拉西安的《智慧书》列为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奇书。在《智慧书》的中译本序中,其书作者指出:"在鞭辟入里地剖析人生底蕴并提出温和的处世对策方面,我敢说整个世界都仅只有一部类似奇书可与之比肩。"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兵书是《孙子兵法》,这几乎可以成为定论". "从人伦观点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三大奇书中《孙子兵法》是品位最高的。"对《孙子兵法》能够提升人生智慧给予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其对人生的指导价值。
《孙子兵法》通篇以智慧为本质特征,孙子的每一句话都是智的凝聚,谋的浓缩,人们可以从《孙子兵法》的深邃哲理和智谋中,领略观察事物的辩证思维原理,树立战胜对手的竞争意识,学到处理人事百端的策略手段,掌握摆脱困境的行为方法。在对积极人生的探索中,人们能从《孙子兵法》中得到激励和获得奋发向上的力量。"物竞争天择,适者生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生如同战场,要生存,就要不停地战斗,不仅要同社会环境作战,同困难和挫折作战,同尚未认识的事物作战,同自己的思想观念作战,还要同命运作战。在这些战斗中,移植和借鉴《孙子》的原理,对于我们把握人生的主动权,在"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计篇》)的人生之路上立于不败之地,争取美好的人生,将不无裨益。诚如马来西亚孙子兵法学会会长吕罗拔所言: "《孙子兵法》的确并非万能,也非'天下无敌'。不过有了它,你有一个蓝图,你起码会处变不惊,你会逢凶化吉,你会稳坐钓鱼船,你会创新,在杰出伟大的同时,你会有崇高的品行,而流芳百世。"
一 把握命运--"不可胜在己"
世上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道路,但是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人生旅途中,既有坎坷,也有坦途;即有荆棘,也有鲜花;既有眼泪,也有歌声;既有痛苦,也有幸福;即有陷阱,也有成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不测,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严峻的人生课题。为此,研究一下孙子"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形篇》)这句话是必要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以前善于作战的人,不管敌人强弱如何,总是先充实自己的力量,使敌人不能战胜自己,然后等待敌人有了失败的空隙,即乘机战胜敌人。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可乘之隙。在人生道路上,树立"不可胜在己"的思想,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就能牢牢掌握命运的主动权。
1"动而不迷"
孙子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地形篇》)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就可保万全。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决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不致困窘。孙子在讨论"知胜之道"时,认为贤能的将帅,必须做到"知彼知己", "知天知地",不仅要了解敌人,还要了解自己;不仅要懂得天时,还要懂得地利。也就是说,必须把敌我双方的情况搞得非常清楚,才能下定战役决心,选择好战役的突击方向,这样的"知兵者"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他打起仗来绝不会感到迷惑,他采取的作战措施一定会变化无穷而不困窘。借用孙子这一用兵思想,我们可以说,真正懂得人生的人,也绝不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归宿和生命的价值,对人生的根本方向、根本态度起着决定的作用。人生目的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以认识为基础形成的一种行为指向和结果。在纷纭的大千世界里,丧失人生目的,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徘徊県徨,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
人们对每一个目标的追求都是人生目的中的一个阶段,这种追求既是崇高的也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应当把某种追求的实现看作是向更高一级追求或者另一种追求的开端。有一位年逾花甲的科学家,他掌握了六种外语,然而依然锲而不舍地学习第七种外语。有人问他究竟为什么,他笑笑回答:为了不懈地追求,为了不断扩大生存空间,为了不断地开拓有助于发现新的追求目标的窗口。这种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会始终不渝地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永远不会迷失目标,永远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安排,这种人实际上就是孙子所说的那种"动而不迷,举而不穷",能打善战的"知兵者".
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比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的紧要处便是人生的岔道口,走错一步关系到你达到既定目标的方向,方向错了,就永远达不到你所追求的目标,如同作战中选错了攻击目标一样。所以说,一个人最悲惨的莫过于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因为迷失了方向而同时又不能迷途知返的人,一生的努力会付之东流。即便能够迷途知返,也往往是已经流逝了宝贵的时光,再怎样拼命挽回,也是一段令人遗憾的损失。
许多人都熟悉南辕北辙的故事。战国时代,有一名叫季梁的人,对魏国的国王说:"我刚才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坐着车子向北走,他对我说:'我是到楚国去的。'我问他:'楚国在南方,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方走呢?这不是越走越远了吗?'他说:'不要紧,我的马很能跑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能跑路,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呀!'他说:'不要紧,我的旅费很多。'我说:'你的旅费很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又说:'这不要紧,我的车夫驾车的本领很高。'大王,您看!这个要到楚国去的人,尽管他有能跑的马,充足的旅费,本领高强的车夫,可是他把方向搞错了,永远也不能到达楚国。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马越好,旅费越多,车夫驾车的本领越高,只能使他离开楚国越远。"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走路必须识别方向。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和走路一样,需要不断地识别方向。打仗需要"知己知彼",才能"料敌制胜",在人生旅途中,一个人如果迷失了方向就会迷失自己,就会犯错误,甚至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所以,培根说:"跛足而不迷路者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荣誉面前最容易迷失自我。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也说:"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归纳了用兵制胜的十二种方法(即"诡道十二法") ,其中一条就是"卑而骄之",对那些卑怯谨慎的敌人,设法使之骄傲而轻率赴战。事实也是如此,古今中外因骄傲而打败仗的不计其数。号称常胜将军的蜀汉名将关羽,"侍恃英雄,自料无敌",看不起老将黄忠,无视东吴大将陆逊,结果败走麦城,人头落地。熟读兵书的蜀将马谡,也因骄傲轻敌,固执己见,以致丢失街亭要地,落得身败名裂。还有李自成的教训和楚霸王别姬的悲剧。正如格言所说:"流星一旦在灿烂的星空开始炫耀自己光亮的时候,也就结束了自己的一切。"所以,一个人在荣誉面前要谦虚谨慎,切勿忘乎所以而飘飘然。要做到"动而不迷,举而不穷",还需要一种"自省精神",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内省,不断地完善自己。真正做到了"动而不迷,举而不穷"的人,他不但拥有了充实的人生,也拥有了独立的人格。有位作家说过,当人们欢呼晚霞的时候,你不妨去拥抱黑夜;当人们在黑夜中做着香甜的梦时,你不妨睁大着黑亮的眼睛;当人们从惺松中醒来时,你却采撷了一大束思想的朝霞;当人们匆匆涌上坦途追名逐利时,你却折向另一条科学小道,消失在无人知晓的那一片密密树林里,我不敢保证你能得到比他们更多更好的东西,但可以肯定,你得到的一定与众不同。
2. "无恃其不来"
孙子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九变篇》)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形篇》)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处于不失败的地位,同时又不放过能够战胜敌人的机会。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有了胜利的把握,才寻求同敌人交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冒险同敌人勉强作战,而后期望求得侥幸的胜利。孙子的这个用兵法则,不仅是军事斗争的要诀,也是人生的常理。人生是美好的,但人生的道路却是坎坷不平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波折就没有生活。所以,我们不能把人生理想化,而缺乏走崎岖之路的思想准备,要接受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考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百折不挠,做一个勇敢的跋涉者。只要你能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那么坎坷就会化为坦途,眼泪就会化为歌声,陷阱也会助你成功,幸福就将属于你,你就将成为"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的"善战者",把握自己的命运的"主宰"。
我们说人生道路是曲折的,它可能表现为徘徊彷徨的思考、坎坷曲折的经历、挫折逆境的困惑、命运之神的摆布。具体地说,它可能表现为失学落第,怀才不遇,失业待业,贫困潦倒,失恋打击,婚姻破裂,亡妻丧子;还可能表现为遭人诬陷,被人误解,屡屡失败,孤独无助,受人暗算,误入歧途,落入陷阱,等等。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果我们缺乏走坎坷不平之路的思想准备,在人生道路上一旦碰到挫折,就会陷入苦闷、焦虑、迷惘、忧愁,个别人甚至悲观失望,丧失驾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当然,说人生道路是曲折的,并不意味着前进的道路上没有平直的道路,而是说人生总的来说道路是曲折的,但曲折中有不曲折,坎坷之中也有坦途。正像数学中曲线包含着直线,直线构成了曲线一样。没有哪个人的人生道路永远是坎坷不平的,之所以说人生的道路不会平坦无阻,那是由人生的特点所决定的。人是社会的人,具有社会性,他总要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在社会关系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作为客体,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从事实践活动,他经常地评价社会和他人,需要从社会中得到尊重和满足;人作为客体,是受社会历史条件规定的客观存在物,他常常要受社会和他人评价,而且有对社会尽责任和做贡献的义务。由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经常发生倾斜和不平衡,就使得人的一生将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困难和挫折。***说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作为人生这个运动过程来说,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只不过有的人遇到的困难、挫折多些,有的人遇到的少些罢了。正如邓友梅所说:"我认为生活中逆境是绝对的,顺境只是相对的。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要决心为人民、为国家作出一点贡献,尽一份社会成员的责任,首先要有应付逆境的思想准备。"叶永烈也说过:"人生的道路总是坎坷不平。没有'山重水复疑无路',哪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奋斗,让别人用金盘子托着成功之果,递到你的面前,那永远是幻想。"所以,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好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这些观点,同孙子"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的思想是一致的。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严峻的现实。无数仁人志士和科学家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当哥伦布想发现新的大陆的思想被人们知道后,他饱受了世俗的冷嘲热讽,走在街上常常被人围攻讥笑。然而,他真的发现了新大陆。这个把黄金的土地从海里捞起来的人,这个献身于科学事业的人,他对世界的贡献是举世无双的。然而,他的成功带给他的却是一条锁链。1500年8月24日,西班牙政府派人到美洲将哥伦布逮捕,用铁链子把他套着带回西班牙。临终前,他希望把这条铁链放在他的棺材上,让世人可以看到他的时代所给予他的评价。自然,哥伦布的一生是坎坷的,但正因为哥伦布以及像哥伦布一样献身于社会的人,能够坦然地面对不幸,所以,哥伦布是伟大的,和哥伦布一样的人也是伟大的。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的确,没有经过长夜痛哭的人往往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人生,虽然这一次你痛哭了,但下一次你再面对人生的时候,你一定会微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帆风顺的道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并不见得是件好事。而那些路途坎坷的人,每一次挫折和困难却可能对他是一次磨炼,使他在与困难和逆境搏斗的同时,把自己的意志、毅力、情操和信念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使他的人生总有收获。这就需要一个人具有孙子所说的那种迎接厄运(敌人),战胜困难(敌人)的思想准备。
3、"杂于利害"
孙子曰:"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作战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九变篇》)此两句意思是说,用兵之事有利有害,利害相间,利害相连,不完全了解用兵弊害的人,也就无法理解用兵的益处。因此,真正聪明的将帅思考问题,必须兼顾到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条件,才能提高战胜困难的勇气;在顺利的情况下要考虑到不利因素,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才能排除可能发生的意外,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借鉴孙子全面、辩证地分析利害关系的观点,对我们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可以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各种困难,具有深刻意义。
首先,在"害"字当头,处于不利的情况下,要见害思利,看到有利条件,看到光明,才能战胜困难,坚持下去。1957年,我国一些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受到严重挫折。这种挫折是痛苦的、不幸的,但同时也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他对党和国家的态度。当时,一些人因为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有的甚至绝望自杀。可是,也有不少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并没有绝望,他们相信历史总是不断前进的,尽管短时期内有曲折,有停滞,甚至倒退,但这都是暂时现象,不会永远如此,一成不变。因此,他们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看到了有利因素,抱着积极的生活态度,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有的人甚至把坏事变成了好事。著名作家姚雪垠把反右派运动看作是一个过程。他认为历史是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向前发展的,有些问题随着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化,是会改变的。姚雪垠把这个看法称之曰"过程论"。他被错划右派期间,不仅自己用这个"过程论"鼓励自己好好活着,而且在他被批斗停止工作的时候,却悄悄地开始了他的鸿篇巨著《李自成》的创作。如果他对党和国家失去了信心,不相信党会改正自己的错误而继续前进;如果他在不利的情况下看不到有利因素,就会悲观失望,也就尝不到胜利的喜悦。
其次,无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的场合,都要充满自信,要相信好时光总会到来。这就是说,当一个人处于不利境遇的时候,不仅要看到有利条件,还要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去争取最好的结果。美国前任总统里根的母亲曾经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交上好运。并且你会认识到,要是没有从前的失望,那是不会发生的。"正是凭借这种信念,里根克服了许多困难,最后终于从一个因找工作而屡屡碰壁的人成为美国总统。1932年,当里根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决定试试在电台找份工作,然后再设法去做一名体育播音员。他搭车去了芝加哥,敲开了一家又一家电台的门,但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他听说伊利诺斯州的迪克逊有一家商店,需要一名当地的运动员去经营它的体育专柜。由于里根在迪克逊中学打过橄榄球,于是他提出了申请。尽管这份工作很适合里根,但他仍未能如愿。当时,他真有些失望了。母亲又提醒他"最好的总会到来"。终于,他在经历了许多艰难的跋涉之后,在爱荷华州达文波特的WOC电台当上了一名体育播音员。在这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又凭借这种信念,克服了许多困难,成为美国总统。可见,困难并不可怕,再大的困难也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在困难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下去,战胜困难,就会迎来光明。这便是孙子所说的"杂于利而务可信"的道理。
在顺利的情况下,也不要沾沾自喜,看不到不利因素;否则,如果不能居安思危,见利思害,当顺利转化为不利的时候,就会措手不及,导致失败。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坦途中想到坎坷,顺利时想到逆境,不能"杂于害",他在生活中就不会有所作为。而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相反,他会被生活所累,甚至被生活所抛弃。因此,只有"杂于害",才能"患可解",从而成为生活的强者,时代骄子。
4. "以患为利"
孙子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军争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九地篇》)这两句话意思是说,军队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变成有利。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转危为安;陷士卒于死地,才能转死为生。军队陷入危境,然后才能夺取胜利。历史上不少名君良将正是运用孙子这一用兵思想,导演了一幕幕转败为胜,转死为生,转患为利的活剧。我国古代著名战将韩信井陉背水之战,就是"以患为利"的著名战例。人生竞争如同战场军争。在人生的旅途中,不但常有失意、挫折和失败,有时还会遇到突如其来的厄运。明智的人,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挫败和一个个逆境中,逐渐变得坚强起来,成熟起来,从中获取了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逆境固然是人生道路上的不利条件,但当这种不利因素转化为催人发奋,战胜厄运的强大动力时,它又变成了好事。逆境可以激励弱者,造就强者;逆境可以磨炼意志,笑对人生。
逆境往往是激人奋进的最好理由,而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清末著名学者朱起凤,曾在一个书院里教书,因为没有搞清"首施两端"和"首鼠两端"二词可以通用,都是犹豫不决的意思,而误判了一个学生的作文遭到了全书院人的嗤笑。后来,他发愤读书,专门收集这类词语3万多条,分类编排,博举例证加以注释,编成一部300多万字的大型词书《辞通》,成为传世佳作。像朱起凤这种逆境成才的人在人类社会和发展中并不罕见。有的人考场失意之后,奋发努力,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并潜心研究药物,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查询验方,用了近30年的时间,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四次参试均落第,他下狠心攻读,改变学习方法,深入民间广集博采,终于写出了闻名世界的鸿篇巨著《聊斋志异》。著名作家严文井,两年内报考四所大学,结果一一落榜。后来,他坚持一边工作,一边自学,成了我国独树一帜的童话作家。被当代人喻为"世界语大师"的苏阿芒成名之前,曾连续三年报考某大学外语系都榜上无名,后来他走自学之路,数年之后学会了意、英、德、法、俄、波兰、瑞典、捷克、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的语言文字,他的作品在近40个国家中用10多种文字发表。假如这些人在落榜之后,就此消沉下去不再进取,他们就不会有这些突出的成就。也可以说,如果他们不经历名落孙山的痛苦折磨,没有屡次落第的失意,也许同样不会有这些成就。
可见,逆境本身并不是一种灾难,只要我们不屈从于逆境,它就会成为我们向上攀登的阶梯,成为人生的祝福,"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逆境常常使你在饱受磨难之后送给你一件丰厚的礼物,这礼物是珍贵的,足以抵得上你所遭受的那些磨难。司马迁因遭李陵之祸,被处腐刑,受到人生最大的屈辱。可是,他奋发努力,经过15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写成了《史记》,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屈原如果没有被逐的苦难经历,也就不会有千古绝唱《离骚》的诞生。"奇迹总在厄运中出现",培根的这句至理名言同孙子"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思想一样,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正所谓"伟人之所以伟大,关键在于:当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理智,他则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5. "斗乱而不可乱"
孙子曰:"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势篇》)意思是说,在战旗纷纭,人马杂乱的战场上,必须使自己的部队整齐不发生混乱。战车转动,烟尘弥漫,在这样混沌不清的情况下作战,必须把部队部署得四面八方都能应付自如,不致被敌人打败。孙子这种用在军事上的战略思想,对于我们在五颜六色的人生旅途中站稳立场,冷静思索,处乱不惊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随大流的人,他们喜欢踏着别人的脚印走路,喜欢模仿别人,喜欢追逐潮流,从吃饭、穿衣、购物到求学、就业、婚恋……他们的行为总是摆脱不掉世俗的框子,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糊里糊涂葬送了自己的人生,遗失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珍贵的东西。
不能否认从形形色色的"追星族",到大大小小的"网虫",现实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网,太多的观念束缚,所以,才使得我们在选择周围的一切时,常常心不由己,身不由己。从"文革"时期引为时髦的黄军装到如今令许多人咂舌的"名牌货";从以往的仕途热、文凭热到如今的经商热、出国热,我们有限的生命不就是这样在追逐人生海岸的浪潮中虚度的吗?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东西都在这随波逐流之中丢失了,只顾像梦游人一样跟着杂乱的人跑来跑去,到头来除了空虚和悔恨,似乎什么也没得到。可是,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没有回来重走的余地。这代价岂不是太大了吗?
随波逐流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从众心理"在起作用。所谓"从众",是指人的活动,如认识、行为等常常受多数人的影响。大家都这么认为,于是自己也这么认为,别人都这么做,自己也跟着做。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商业中出现的"牵驴"伎俩就是建立在这种从众心理的基础上的。一些人认为,只要是大家争先恐后购买的东西,一定是物美价廉的东西,岂不知那些争先购买的人原来就是他们一伙做戏给顾客看的。从众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人性的弱点。中国古代寓言中有一个"盲目崇拜"的故事,惟妙惟肖地反映了人性的这种弱点。苏东坡住在岐山下时,听说河阳县的猪肉味道特别好,就特地差人到河阳县去买猪。哪知差人是个酒鬼,起初因为受了苏东坡的警戒,倒是一点酒也没喝,小心在意地做事,所以一路上倒还顺利,没有出什么岔子。可是一等到买好了猪,而且快要到家的时候,他到底熬不住了,便放量大喝起来,结果倒头就睡,猪也跑了。醒后没有找到,又不敢空手回去,他只好自掏腰包在岐山附近买了几只猪充数。为了吃美味的河阳猪肉,苏东坡特地发出许多请帖,请了不少客人。苏东坡是当时的名人,客人们觉得他的话是不会错的,于是大家都称赞河阳猪肉的好处,那些没感觉到猪肉味道好的人,见大家都说好,也跟着称赞起来,说它又香又肥又美等等。可是,正当大家赞不绝口时,却有人来通报说:有几个老百姓要见苏东坡。苏东坡把来人叫进来一问,原来是他们把跑散的河阳猪送回来了。客人们觉得很没趣,便一个个地溜走了。这则寓言说明,随波逐流的人大多是没有主见的人,这种人常常言不由衷,不仅做不到"斗乱而不可乱", "形圆而不可败";相反总是在茫茫人海中迷失方向,在浑浑沌沌之中被搞得一败涂地。
如果说无愧无悔的人生起步于你自己那坚定的生活信念,那么,了解自己,懂得什么样的生活适合你,什么样的人生是你真心所求,世界才会真正向你走来,而不必着意去迎合。踏着别人的脚印走路,虽然省力,但却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路。所以,不要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模仿永远不会成功,随波逐流只能导致失败。
在现代的人潮车阵、十里烟尘中,我们尤其佩服那些能保持清醒的人们,他们不赶时髦,不挤热门,不赶同一场考试,不争同类生意,不追逐别人已有的成就。他们从不随波逐流,但他们锐气十足,坚定勇敢,因为他们的方向是经过自己认定而不是追逐别人的方向,他们的道路是经自己选择,而不是跟在拥挤的人群后面随意跑的道路。他们能冷眼看世界,静心识自己,他们才是孙子所说的"斗乱而不可乱", "形圆而不可败"的常胜将军。
6. "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虚实篇》)意思是说,在战争中凡是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来犯的就安逸主动,而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惫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孙子这种把握战争主动权的思想,也是指导我们人生活动的重要思想。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有矛盾就有对立,有对立就有竞争。在竞争过程中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会发展、前进,谁就能取得胜利;否则,就被动,就失败,就会被淘汰。这就是说,无论是军事斗争、政治角逐、经济活动、体育竞赛,还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有一个争取主动权的问题。
争取主动权就不能趋从于环境。马克思主义在充分肯定人生对社会的依赖性的同时,深刻阐述了人生对社会环境的能动性。恩格斯曾经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义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但它是能动的和创造的人的实践和发展的过程。历史什么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尽管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社会的必然性和社会制度决定着人生。然而这些对人来说并非是彼岸的东西,而是一种特殊的现实,这种现实本身是人所创造的。在社会发展的每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向和可能性,人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作出选择。人生的具体历史制约性并不排除它自由和有目的的创造,人生就意味着在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意味着创造。环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并不是公平的,有的人所处的环境好一些,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就业环境、生存环境等等。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太子"、"小皇帝",有的人则一来到世界上就注定了奴隶身份;有的人身为贵族就有奢侈豪华、发号施令的权力,有的人出身卑微似乎就应该忍受贫困和被人差遣……,好像这些都是命里注定的。由此造就了贵族的傲慢,平民的悲叹。所以,有的人沾沾自喜,有的人怨天尤人。其实,命里注定的事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人生的主动权,哪怕是环境也是可以选择的,都有改变的余地。世界著名的火车发明家斯蒂芬逊出生在英国诺森伯兰城华姆村一个八口之家的煤矿工人家里。贫困的生活使他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去煤矿为资本家擦洗机器,直到17岁他还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他的工作就是天天守着蒸汽机擦洗不停,生活单调,环境恶劣,地位卑下。但他没有怨天尤人,也不胡思乱想,更不悲观県徨。年轻的斯蒂芬逊不屈服于命运和环境的摆布,不向困难低头,毅然到夜校学习文化,每天晚上拖着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同那些七八岁的孩子们坐在一起读书。他不畏人言,不畏艰苦,只顾拼命学习。后来,凭着自己的才干当上了机械师,并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各种各样的非议,终于试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开创了人类运输史上的新纪元。斯蒂芬逊在恶劣的环境下,靠自强不息,掌握了人生的主动权。要争取主动权就不能被他人所左右,就不要过分在乎别人。首先,别太在乎别人对你的议论,你会觉得无所适从。伊索寓言中有一则流传了2500多年的故事:爷孙二人赶驴到集市上去,途中听人说:"看看那两个傻瓜--他们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骑驴,却自己走路。"老人觉得这主意不错,便和孙子骑驴而行。不久,又遇见一些人,其中一个人说:"看看那两个懒骨头,把可怜的驴背都快要压坏了,没有人会买它。"老人和孙子商量了一下,便由孙子骑驴,老人在下面走。可又有人说,孩子在上面坐着,让老人在下面走不合适。于是他们交换了位置。这时又有人指责那老人,让可怜的孩子在下面走。于是,他们只好绑起驴的四足,倒挂在扁担上抬着走。过桥时,愤怒的驴子挣脱束缚,坠落河中淹死了。生活中,被人议论是常有的事,正像人们所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无人说。让我们记住诗人但丁的话:"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其次,也别太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否则你便不会生活。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成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便拿到市场上展出,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了说明:请每一位观赏者对画中欠佳之笔标上记号。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不被指责的。画家十分不快,决定换一种方式。他又临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同样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那些曾被指责的笔划,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画家终于明白,在一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别人对你的评价往往是众说纷纭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满意。如果连自己都不满意的事情,就是被别人捧上了天又能怎样呢?所以,我们不能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我们常常走不出生活的无奈,常常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又不得不做的事,原因是别人喜欢。有一个女孩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因为爸爸喜欢;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男人,因为爸爸喜欢。一个人应当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不要把这个权利轻易地交给他人,哪怕是真心爱你,衷心祝你幸福的人。
要争取主动权还要抢先一步,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抢先一步的精神尤其重要。抢先一步的决策、抢先一步的设计、抢先一步的产品和抢先一步的销售,都可能使你在彼此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这便是时代的感觉。人们都喜欢追随积极进取的人,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人生主动权,就会"致人而不致于人",立于不败之地。
二 注重修养--"智、信、仁、勇、严"
孙子认为,优秀的将帅,应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部属,勇敢坚毅,严明纪律的品格,也即历代兵家所称道的"将之五德":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计篇》)结合个人品德修养,也可将孙子这句话理解为一个想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他应具有博学多识,诚实可信,团结助人,勇敢坚定,遵守纪律这样五种品质。而在这五种品质中,首要的是要使自己成为掌握丰富知识,博学多才的"智者"。孙子尚智,智能发谋,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篇篇都可以看到孙子智慧的光芒。智慧是战争之神,智慧同样是人生不可惑缺的财富。它能够解除人的烦恼,带给人予欢乐;能够使人转危为安,带给人予信念;能够不断调整人生的航向,带给人予希望。有了智慧,生活就会放射出神奇的光芒,离开了智慧,生活就会暗淡失色。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发挥聪明才智,使其不断为新的生活增添新的内容。
1. "未战而庙算"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计篇》)意思是说,拉开战斗序幕之前,就已"庙算"(古时战前君主在宗庙里举行仪式,商讨作战计划)周密,充分估量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开战之后就往往会取得胜利;拉开战斗序幕之前,没能进行周密"庙算",很少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开战之后就往往会失败,更何况开战之前无"庙算"呢?可见,将帅的智慧谋略在战争中是何等的重要。人生也一样,因为人活着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在处理问题时,智慧越多,处理得越好。凡事不动脑筋先想一想,在没有充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情况下就莽撞行事,必然碰壁,所以古人云:凡事应三思而后行。
许多中外名人对智慧有着深刻的见解。列·托尔斯泰说:"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费尔巴哈说:"没有智慧的人,就会受人欺骗,被人迷惑,让人剥削。只有具有思想的人,才是自由的和独立的人。"莱辛说:"生活中最没有用的是财产,最有用的东西是才智。"爱尔维修说:"世界上再没有比智慧更令人敬仰的东西了。"这些名人恰恰是正确运用了人的智慧才成为世界的名人,因为他们用智慧为人类作出了贡献。
智慧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谁拥有了它,谁就拥有了成功的希望。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是一个智多星,他的聪明才智超过一般人。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熟知"空城计"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它们都是表现诸葛亮智慧过人,用计取胜的战例。智慧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而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一个集体、一个军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是从拥有智慧和指挥才能的人的角度讲的。所以,刘备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而诸葛亮也确实没有辜负刘备,用他的大智指挥蜀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可以说,刘备看重的并不是诸葛亮这个人,他看重的是诸葛亮的智慧。同天才一样,聪明才智并非完全的天赋,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勤奋。从哲学角度讲,思想是由存在所决定的,存在决定意识,离开了社会实践再聪明的人也会变笨;反之,只有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勤于思考,"笨人"才会变得聪明起来。从遗传学角度讲,人的遗传因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有的人接受能力快一些,而有的人接受能力则比较慢。但天资聪明也好,素质差也好,他们都只是在某个方面表现出来。所以,即使天资较差的人,只要反复训练,依靠勤奋就能消除差距,素质差的人只要肯努力,同样可以变得聪明起来,一样能够有所作为。事实上,古今中外靠后天的努力取得成功而大器晚成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爱迪生小时候弱智,华罗庚的数学曾经不及格,苏轼直到晚年才有所造就,但他们都为人类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有人说爱迪生是"天才",说他满脑子都是"灵感"。可爱迪生却说:"天才嘛,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凑合起来的。"的确,爱迪生根本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学。他所选择的道路,是艰苦而曲折的,但却通向了科学的光辉顶峰。在他一生中,有流浪饥饿的岁月,有飞灾横祸的摧残,数不清的失败煎熬过他,可他还是攻坚履险,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闯。他一生中的2000多种发明无一不是刻苦学习和钻研的结果。而他的聪明才智,也是他在虚心学习别人经验和反复不断的具体实践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所以,古罗马作家大伽图说,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柴可夫斯基也说,灵感--这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所以说,天才来自勤奋,来自不懈的努力。古人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说,别人一次能办到的,自己做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做到的,自己做一千次。如果能按照这个道理去做,虽然愚笨也会变得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会变得强大起来。
智慧除了来自勤奋之外,还来自多思。孟轲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论做什么事,都应当先思而后行,打仗需要"庙算"筹划,做事也须反复思考,以免做蠢事。因为草率的言行,常常会把一个人置于尴尬的境地,甚至把人推向绝路而悔之晚矣。说话不考虑对象,等于射击不瞄准;做事不考虑后果,等于拿人格开玩笑。善于思考的人,也是最能吸取教训的人。因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的知识要比从自己的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所以说,思考能使一个人聪明起来,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伽利略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爱迪生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乐趣。"爱因斯坦说:"每当我脑子中没有什么特别问题需要思考时,我就喜欢重新验证我早已知道的数学和物理定理。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充分享受一下专心思考的愉快。"然而,思考毕竟是艰苦的,只有不畏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掌握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才能挖掘人生无穷的潜力。如果我们畏惧思考或者不喜欢思考,我们就可能导致失败。因为"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2. "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势篇》)意思是说,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可见,"以正合,以奇胜", 是兵家取胜的要诀。打仗没有奇兵便不可能取胜,我们在人生岁月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善出奇者,为什么能为众人之所不能,这与他具有独到的见解分不开,这种人不仅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而且善于打破常规,充分展示个性魅力。人们往往把这种人称为与众不同的人或者有个性的人。他们的"以奇胜",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看法和认识上具有独到之处。
独立意识是善出奇的思想基础,它往往是人们在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的结果。一般来说,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观念的产生都不是首先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不可能在一个早上所有的人都发现了事物的某种本质特征,也不可能所有的人在同一时间里对一件事物提出新的看法,总要有人通过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如果是人们已经提出过的,或者是已经认识到了的,就没有多少价值了。相反,这种见解如果还没有人提出过,或者许多人虽已意识到了但却没有说出来,这种见解便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是一种独到的见解,而不是来自模仿。有一则寓言很能说明问题:一只九官鸟学人说话,不久能讲二三句了。九官鸟踌躇满志,从早到晚喋喋不休地念叨。这天,有只蝉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九官鸟听了便嘲笑起来:"喂,你的歌声太刺耳了,与其你唱,倒不如听我说人话,不好听吗?"蝉全神贯注地听完后,对九官鸟说:"我的歌声虽然不好听,但这是我们自己的歌,你说的固然悦耳,但不是你们自己的,是别人的语言。对吗?"一个人如果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见解,那么,他的主张再好也是人云亦云的产物,因为模仿是不会成功的。我们都知道"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的典故,模仿的结果只能是丧失"自我".
***就很有独立意识,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总有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农民问题上,***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和中国的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见解。由于这种观点在当时看来既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又没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例,所以遭到了党内陈独秀等人的反对,被一些人指责为"农民意识"。然而,中国革命的实践证实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充分体现了***的独立意识。可以说,在战争乃至许多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中都不失为一个"善出奇者".
有独立意识的人同样也具有独立人格。这种人并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他个人和与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上,他不仅对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对社会的事情、国家的事情乃至世界的事情也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绝不人云亦云,也不会去随波逐流,他不要求所有人都必须与自己的看法一致,也不去随声附和别人的意见;他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高而盲目服从,也不会因别人的地位低而加以轻视;他对自己的未来,社会的未来总是充满信心;对周围的事物有广泛的兴趣,敢于和善于针对公共事务进行独立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主张。这些都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一种独立人格。人类的人格虽然是平等的,但各人的个性不同,这样就产生了独立意识。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每一个人都有他人无以取代的天赋特质,都有他不同凡响的地方,都有他的独到之处。不必羡慕他人的荣耀,不必悲叹自己的平庸,我也有别人所没有的、独到的见解和可贵之处。
塑造壮丽的人生,就要有突破常规的气魄和创新的意识。不论开创命运,拓展生活,还是张扬新思想,都必须勇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说人所不能说、不敢说和没有说过的话,做人所不能做、不敢做和没有做过的事。要善于从常规中解脱出来,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你的见解就会"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你的智慧就将"不可胜穷也".
3.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孙子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火攻篇》)这句话意思是说,国君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愤而贸然出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喜悦,气愤还可以重新变为高兴;国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就不能再生。所以,对于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重要原则。孙子在这里指出了将帅因性情急躁易怒而容易中敌人轻侮奸计的后果,再次给为将者敲了警钟。孙子对君主将帅的告诫,对于人生也不无启迪作用。一个人如果在情绪冲动时贸然作出决定,很可能在冷静之后悔之不及。所以,人不能受情绪支配而丧失理智。
人都有七情六欲,因此,生活中总免不了会有喜怒哀乐。同时,人在生活中,对人、对事并非冷漠无情,无动于衷,而是有一定态度的。或感到满意,或感到不满意;或感到高兴,或感到失望;或感到兴奋,或感到愤怒。像愤怒、恐惧、狂喜、悲哀等这类突然发生的、短暂而强烈的情感称之为情绪。在人的情绪中。愤怒是一种最强烈的情绪。缺乏修养的人愤怒的时候常常失去理智,以致做出一些傻事来。因为人在气头上往往对事物缺乏冷静的分析和判断,对事物的反映也比较迟钝,因此只凭一时冲动就作决定,很容易导致失败。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人生悲剧就在于他在情绪冲动时作出了错误的决定,从而导致了他的莽撞行为,中了小人的奸计。剧情大意是:威尼斯贵族的女儿苔丝德梦娜与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的婚事遭到父亲的反对。此时正值土耳其军队入侵,奥赛罗率兵御敌。奥赛罗提升凯西奥为副将,遭到手下旗官伊阿古嫉恨。他设下圈套,诬称凯西奥与苔丝德梦娜有私情,奥赛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气愤,丝毫不容妻子解释就活活扼死了她。伊阿古的妻子哀莱利霞得知惨剧,愤然揭发了丈夫的诬陷罪行,于是真相大白,奥赛罗万分悔恨,可妻子不能复活,他无法原谅自己,在极度悲哀的情绪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故事说明,人在情绪激动时最容易作出极端的决定。奥赛罗杀妻和自杀,都是情绪冲动所为。如果他稍微冷静一些。或者容许妻子解释,再做一些必要的调查研究,或许就不会造成如此悲惨的结局。
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随时保持冷静的头脑,遇到意外变故时学会冷静自救。如同一个人在荒山里迷了路,四下又无人烟,这时候就应该停下来冷静地辨别方向,思考一下该怎么办,然后再继续赶路。否则,不仅会白白地消耗体力,而且有可能背道而驰。当然,要做到处变不惊,冷静从容并不容易。当一个人受到意外伤害或被别人误解、侮辱,严重地伤害了自尊心的时候,很容易失去理智,而在一瞬间作出失常的举动,导致可怕的后果。等到头脑冷静之后方发觉原来的决定是多么的荒唐,行为是多么的愚蠢。这种情绪冲动时所作出的失常决定,常常来自一个人头脑发热时的绝望心理、痛苦心理和复仇心理。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人犯错误。
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要把握自己在激动的时候什么决定都不要做,迫使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去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才可以避免在做决定的时候受情绪牵制,感情用事,才能做到孙子所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在权衡利害得失之后再行动。这也是对一个人性格修养的考验。
生活需要一定的冷处理,无论是工作和事业,还是家庭和社交,意外的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总是难免的。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应当采取冷处理的办法,让被情绪掩盖的真相显露出来,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决定,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你转祸为福,转忧为喜,使人生受益。否则,像奥赛罗那样莽撞行事,害人又害己,实为下策。俗话说:"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待"怒发冲冠"之后,平心静气地处理问题,往往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色。将帅不可"怒而兴师",素民不可怒而行事,是生活中化险为夷的高招。
4 "怒而挠之"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计篇》)这段话就是有名的孙子"诡道十二法"。意思是说,用兵打仗应以诡诈为原则。因此要做到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打;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要向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地;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它;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挫伤他的锐气;敌人辞卑慎行,就要使之骄横;敌人休整良好,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它。在这"十二法"中,就有专门对付暴躁易怒敌人的"怒而挠之"之法,即用挑逗的方法去激怒敌人,使敌人轻举妄动,小不忍则乱大局。孙子的这一用兵思想,不仅是对强敌的策略,也是立身处世,性格修养的要诀。在一定意义上,它也能起到缓冲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作用,不可小视。
任何矛盾都是双方的,二者互为对立,即矛盾的双方都必须以对立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依据。在矛盾冲突中,如果有一方能够暂避一时,或暂不与之正面冲突,就不会促使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就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而且,矛盾还可以互相转化。如对方在气头上,我们再与之理论,必然是火上浇油,不如暂时沉默或者走开,待对方心平气和之后再解决问题,这样坏事也会变成好事。这当然是指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反映大量的经常的恰恰是这些人民内部矛盾,很少有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相反,遇事如果不能忍耐,小事也会变大,人民内部矛盾甚至有可能转化为敌我矛盾。翻阅一些失足青年的档案,就会发现有许多犯罪青年,就是因为不能忍受别人的挑唆、挑衅和挑拨、挑动一类事而失去理智,大打出手、行凶杀人,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了阶下囚。
生活中因小失大的事情很多,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令人陷入困境。有的人为满足自己的权力欲,不惜阳奉阴违,费尽心机,到头来却被权力所害;有的人为了发财,不惜损人利己,伤天害理,到头来落得个千古骂名;有的人因不能忍受一时的痛苦、误解或者羞辱,竟走上离世之途;也有的人为了建造自己的安蛋壳,债台高筑……,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起的终生遗憾。为了满足一时的需要或某种欲望,他们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有的付出了整个的人生。其实,这样做并不值得。
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为人所不能为。大丈夫能屈能伸方能成就大业。汉初名将韩信年轻时家境贫穷,他本人既不会溜须拍马,做官从政,又不会投机取巧,买卖经商。整天只顾研读兵书,最后连一天两顿饭都没有着落,只好背上家传宝剑,沿街乞讨。有个财大气粗的屠夫看不起韩信这副寒酸迂腐的书生相,故意当众奚落他说:"你虽然长得牛高马大,又好佩刀带剑,但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刀捅了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说罢双腿架开,立个马步。众人一哄围上,且看韩信如何动作。韩信认真地打量着屠夫,想了一想,竟然弯腰趴地,从屠夫裆下钻了过去。街上的人顿时哄然大笑,都说韩信是个胆小鬼。韩信忍气吞声,闭门苦读。几年后,各地爆发反抗秦王朝统治的大起义,韩信闻风而起,挥剑从军,终于得到汉王刘邦的重用,拜封为大将军,统领全军,争夺天下,威名四扬。韩信忍胯下之辱而图盖世之功业,成为千秋佳话。"雁雀安知鸿鹄之志",一般人很难理解韩信的作为,所以,周围的人都耻笑他。可是,如果韩信当时一气之下捅死了屠夫,按律当斩,自然就无法再施展自己的抱负。韩信忍辱负重,不同屠夫争一时之短长而毁掉自己的前程,这种忍耐精神,既不是屈服,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委曲求全,以暂时的退让集聚进攻的力量。古往今来,以忍让求取大业者数不胜数,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到魏国司马懿的"装病夺权",人们传颂这些故事,也在佩服他们的忍耐精神。如果勾践和司马懿不是以暂时的忍让,积聚力量,磨炼意志,而是采取公然对抗的做法,将无异于自取灭亡,何谈成就大业?
当然,忍耐并不容易。常言道,"忍"字心上一把刀。没有一定的信念和意志是很难做到的。按孙子的思想,带兵打仗需要忍耐的时候尚且那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更应该提倡一点忍耐精神。为了大局,为了事业,为了安宁,我们不妨忍辱负重,激流勇退。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忍耐是一种美德。它既能体现一个人的宽容大度,也能表现一个人的识时务。我国古代有一首《六忍歌》就是歌颂忍耐精神的:"富有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义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为了美好的人生,我们需要忍耐,应该学会忍耐。
三 抓住机遇--"践墨随敌"
孙子认为,用兵打仗,要"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九地篇》) 。就是说在实施作战计划的时候,要随着敌情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来决定作战方案。孙子认为"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势篇》) 。意思是说,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他总是努力造成对己有利的条件,而不苛求部下,所以他能不强求人力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条件。将孙子这一用兵思想移植到人生中来,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机遇得失等人生课题,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人们都希望有机遇,但机遇并非出于脱离了必然的偶然性,它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结果,是长期积蓄的迸发。孙子在研究兵家战略的时候,就十分重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强调要"践墨随敌"方可"决战事",不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敌人失误的偶然性上。人们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得到更多机遇的光顾,也需要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并不断加以修正,使之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正如巴斯德说的那样,"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所谓有准备的头脑,不仅是时间上的积蓄,而且包含了人的能动的创造力,也即孙子说的"求之于势",只有靠这种"势",经过不遗余力的奋争,才能在偶然中寻求必然,也才能把握机遇,成功的欢乐才会伴随着你。
1. "可胜者,攻也"
孙子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形篇》)意思是说,当我方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应进行防御;在敌人兵力不足的时候,正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要采取进攻的策略,否则战机就会失去。人生也是一样,当机遇之风从我们面前吹过时,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发现并把握它,为人生推波助澜,机遇就会丧失,而这一机遇有可能关系到你一生。所以,在人生的战场上,对于机遇也要采取进攻战略,抓住偶然性背后潜藏着的必然性规律。在人生的海洋中,让生命之帆,驾起机遇之风。
人们常常把机遇看成是一种偶然现象,认为那些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那些一跃而登上成功宝座的人们是"运气好", "碰上了"。其实,把机遇单纯地归结为一种偶然现象是失之偏颇的。因为机遇仅仅给人提供一次机会,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抓住不放,并获得成功,则取决于不同的人。只有那些善于利用机会,勇于抓住机会的人,才是真正的幸运者。机会来了,一定要紧紧抓住,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表面看来属于一种偶然现象,实际上机遇包含着必然性,因为在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的机律。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着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到处能遇到它,它和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这对矛盾范畴,才能真正抓住机遇,让好运伴随你。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总是既包含着必然的方面,又包含着偶然的方面,这种矛盾现象是由于事物因果联系的复杂性而产生的。每一个事物都是由它内部包含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的多种因素综合组成的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同时,每一个事物又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和外部的各种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和作用,事物内部的、主要的因素决定着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这种必然的趋势,由于次要的、外部的因素的作用发生多种多样的摇摆和偏差,表现为种种的偶然性。所以,机遇总是同时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两个方面。自然界发展的必然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是"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表面看来纯粹是必然性的东西,实际上也总是伴随着偶然性,并在事物的必然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偶然性也离不开必然性,二者互相依赖,互相渗透。牛顿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有必然性的,就万有引力定律迟早会被发现来看,是牛顿发现了它而不是别人,这一点又带有偶然性。假如牛顿不是苦苦地追寻,不懈地研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种机遇就不会属于他。可见,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
机遇偏爱勇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由于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一生中充满机遇,甚至在开会、散步或浏览中,也有重要的发现。在北京中山公园散步时,他发现了一个棋盘格式构造的典型标本;在庐山住所附近,他发现一块在天然条件下因自重而发生变形的小砾石,这对于探索岩石的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太行山、黄山、鄱阳湖考察时,他发现了"U" 形谷、冰川擦痕和冰碛,找到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确凿证据……这样多的机遇偏爱李四光,是不能仅仅用偶然性加以解释的。应当说,是他的探索精神和机遇结了缘。
如果缺乏勇敢追求的精神,机遇就可能与我们失之交臂。德国化学家维勒因为错过机遇,使钒的发明权落到了琴夫斯特木手里,维勒十分懊悔。他的老师柏米里乌斯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北方一所秘密的房子里,住着一位绝顶美丽的女神,她的名字叫凡娜迪斯。有一天,一个小伙子来敲她的房门,试图向她求爱。但是,这位女神听到敲门声以后,仍旧舒服地坐着,心里想:"让来的那个青年再敲一会儿吧。"可是,敲门声响了一次就停止了,敲门人没有坚持敲下去,而是转身走了。这个人对于他是否被女神请进去,显得满不在乎。"他究竟是谁呢?"女神也觉得很奇怪,她赶忙奔到窗前,想去瞧瞧那位掉头离去的小伙子。"啊!"女神惊奇的自言自语地说:"原来是维勒!好吧,让他白跑一趟是应该的,如果他不那么淡漠,我会请他进来的…….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来敲门了。这次来敲门的人和维勒大不相同,他一直敲个不停。最后女神只好开门迎客,进来的是漂亮的小伙子琴夫斯特木,他和女神相会了。他们结合以后,就生下了新元素"钒".
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说明,机遇总是属于那些善于思考,执着追求的勇敢者,而总是让那些对于机会采取漫不经心或者畏缩的人感到遗憾和失望。假如机会来到你面前,而你却不加以珍视,轻易地放走她,她也许就会不再来光顾你了。因为机遇是一个高傲的女神,你总要经过一番努力,才有可能得到她。执着追求机遇的人之所以常常幸获机遇,正是因为他们往往是机遇的知音。正如肖伯纳所说:"人们总是把自己的处境归咎于机会不好。我不相信机会,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自己创造机会。"肖伯纳也正是通过创造机会同机遇结了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寻找机会,创造机会,做机遇的朋友。
2. "兵贵胜"
孙子曰:"故兵贵胜,不贵久。" 《作战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九地篇》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用兵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可见,孙子崇尚兵贵神速,而反对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法。人生中的机遇稍纵即逝,一旦失去,就难以复回。所以,机遇一旦出现,你不要迟疑观望,不要消极等待,而要当机立断,抓住不放,直至成功。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旦失去,便无法挽回。大哲学家培根说过:"机会先把前额的头发给你捉而你不捉以后,就要把秃头给你捉了;或者至少他先把瓶子的把儿给你拿,如果你不拿,它就要把瓶子滚圆的身子给你,而那是很难捉住的。在开端起始时善于抓住时机,再没有比这种智慧更大的了。"所以,当机会到来的时候,必须毫不犹豫地迅速捕捉,要像孙子说的那样"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九地篇》) 。当条件尚未成熟的时候,要像处女那样耐心等待,创造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像逃脱的兔子那样迅速出击,抓住机遇不放。
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不要忽略,粗心大意往往机失掉机会。历史上有这样一件事,很能说明"兵之情主速"的道理。18世纪后半叶,欧洲探险家来到澳大利亚,发现了这块广袤千里、丰饶富足的"新大陆"。随后,白人殖民者蜂拥而至,为抢占土地展开了激烈的角逐。1802年,英国派遣弗林达斯船长率双桅帆船驶向澳大利亚。与此同时,法国拿破仑也命阿梅兰船长驾驶三桅船鼓帆而往。经过一番航海较量,法国先进的三桅船捷足先登,抵达并抢占了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并将该地命名为"拿破仑领地"。欣喜之余,好奇的法国人发现了当地特有的一种珍贵蝴蝶,为了捕捉这种色彩斑斓的珍蝶,他们忘记了肩负的使命,全体出动一直追到澳大利亚腹地。这时,英国人的双桅船也开到了,他们看到了停泊在那里的三桅船,沮丧之际他们惊喜地发现先期到达的法国人却无影无踪了。于是,弗林达斯船长立即命令手下人安营扎寨。等到法国人兴高采烈地带着蝴蝶回来时,这块面积相当于英国大小的土地,已经掌握在英国人手中了,而留给法国人的只是深深的懊丧。可见,成功没有彩排的机会,坐失良机本身就意味着将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拱手送给他人。
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一闪而过的机遇让你抓住了,就是你的"幸运"。一旦让它溜掉了,回过头来再去追逐就不大容易了,更何况别人也在追逐它。记得一位作家说过,生活就像是一次棋赛,坐在你对面的就是"时间"。只要你犹豫不决,就将被淘汰出局。如果你不断进击,还有获胜的可能。拖延往往会把一个人逼得走投无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握今天。因为,昨天已经属于过去,明天尚未到来,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今天。在基督诞生500年前,希腊哲学家希扣利提斯告诉他的学生:"每一样事都会变,除了变化律。"他说,"你不能两次踏进同样的河水",河流每一秒钟都在变,踏河水的人也是如此。生活是川流不息的,只有今天,才是一定的。将来的事情很难说,因为它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而昨天的许多梦想都要靠我们今天的努力,才能使它其中的一部分有可能变为现实。机遇永远只在今天,而不在昨天,也不能指望它在将来会伴随你。我们拥有的也只有今天,所以我们把握了今天,就会有机会享受未来。一切美好都将取决于今天,如果我们总是怀念过去,就会淡视今天;如果我们总是想着还有明天,我们就会虚掷今天。古诗说得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孤独的人喜欢回忆,可越回忆越孤独,因为过去那些热闹的日子同现在的反差总是很大;富于幻想的人喜欢依靠明天,可越依靠越失望,因为离开了今天的努力,一切希望都将化为泡影。而最宝贵的就是今天,机遇在今天,希望在今天。改革大潮给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同等的机会,不要坐失良机。让我们记住孙子的话:"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形篇》) 。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同时又不放过能够战胜敌人的机会。
机会可以争取,但不能强求。当机会到来的时候,聪明的人一定会抓住不放,并利用它驶向成功的彼岸。当机会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他也会创造条件,争取机会。这个创造条件争取机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等待机会降临的过程。只是这种等待具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它不是平时那种消极等待,而是怀着一种信念,一种期待的积极等待。这种等待好比军事上的战略防御和等待战机。孙子在《形篇》中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是说从前那些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然后等待时机战胜敌人。战争中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就要采取积极防御,以等待战机,一旦条件成熟,战机到来,就采取进攻战略,夺取胜利。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只有平时积极努力,创造条件的人,届时才能把握时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的这种"防御"时间有时会很长。
等待,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有真正懂得等待的人,才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走向成功。有一位男青年突然失恋了,女友留下的只是轻轻的一句话:"我还小。"那个男青年当时又失望又气愤,想冲上前去揍她一顿,但他终于没有那样做。后来,他看了一部美国电影《罪恶》,从中受到了启示: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海伦·朱诺说:"我们结婚吧。"海伦却温柔地劝慰他:"男人应该学会等待。"于是,男主人公便在激动中等待,在烦恼中等待。待到海伦逃过仇人的杀手隐退时,他终于等到了她。这部电影使那个男青年懂得了等待。一天他拦住女友,一字一句地说:"你记着,我会豁出青春,豁出生命等你,等你长大。"她惊奇地细细地看了男青年一眼。就为了那惊奇的一眼,他学会了等待。三年后,他终于等到了她,他们生活在一起,相亲相爱了。
显然,等待并不是放弃,因为"不可胜者,守也" (《形篇》) ,这种防御也是争取胜利的手段。如果认为条件尚不成熟就先行放弃了,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成功。有人说,等待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好运气也许会在等待中失落。生活中并非没有这种可能,所以,我宁愿说,等待是人生的一种冒险生涯,不过,险中取胜,其乐无穷。
等待,往往会出现奇迹。当你认为自己的努力即将付之东流的时候,你梦想得到的竟奇迹般地出现在你面前,那种心情是很难描绘的。美国著名作家劳拉曾对人说过:"亲爱的,你必须经常留一手,好叫人突然大吃一惊。否则,一切都像预期的那样,会令人厌倦的。你也得给上帝留点余地,让他有计可施,生活才会充满新奇。"不过,别忘了,等待的过程,就是准备的过程。否则,当奇迹发生的时候,你会措手不及的。如果你不是积极的等待,奇迹或许永远与你无缘。
等待,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一种交际艺术。美国新泽西州一家印刷公司的老板知道另一公司想买下他的一部旧印刷机,十分高兴。他仔细计算后,把卖价定为250万美元,还想好了怎样谈这笔生意。他坐下来和对方洽谈时,心里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先等一等。"对方很快就打破缄默,滔滔不绝地指出那部机器的好坏。他则一句话都不说,然后对方说:"我们给你350万美元,一分钱也不能再多了。"不到一小时,生意谈妥了。等待,使这个印刷公司的老板没费吹灰之力就多赚了100万美元。等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了的策略。战场上的防御战术有时候能扭转战局,赢得战机,在被动的情况下重新掌握主动权。所以常言道,很少有人因为不开口先说话而后悔。一位作家说:"沉默是金。"等等再说话,并不意味着退缩,而是给自己留有思考的余地,选择的余地。因而,等待是一种人生艺术,一种处世策略。
当然,等待离不开信念,有希望地等待是一种积极的等待。著名作家帕特·伯恩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卖花的老太太穿得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可是,在她那又老又皱的脸上却荡着喜悦。作家对她说:"你很能承受烦恼。"卖花的老太太却说:"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以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麻烦时,就学会了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任何灾难深重的日子里都不要放弃希望,不要放弃生活的信念,耐心等待一个时期,事情也许很快会有转机。因为,世界上的事情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当你濒临绝望的时候,希望会来到你身边;当你倒霉透顶的时候,机遇可能就要来到你的面前。
看过《列宁在十月》这部电影的人,大概都记得瓦西里在革命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对他的妻子说的一句话:"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就是信念,生活中的精神支柱。有了它,我们就能等而不悲,等而不靠,而是在等待中去创造人生的奇迹。马克思曾经说过: "最先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因为,最先投入新生活的人就像战场上最先到达阵地的部队一样,战斗还没有打响,就已经胜了一半。正如孙子所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虚实篇》)意思是说,凡是先占据战场而待机歼敌的就可以以逸待劳,获得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则因快速急进而仓促应战,势必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他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孙子这里论述的是争取战争主动权,生活中也有抢先一步,掌握主动权的问题。
人们羡慕最先投入新生活的人,因为他们是幸福的,尽管他们生活得可能并不富裕、并不轻松,但他们在新生活中尝到了人生的乐趣,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在他们眼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生活每时每刻在召唤。这样的一生,当然令人羡慕。李大钊、***、陈独秀等优秀青年,首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组建了中国共 产 党,并开始领导中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而奋斗。他们的人生是令人羡慕的;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许多热血青年,不甘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毅然奔赴抗日斗争最前线,奔向延安,投身于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他们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新中国成立后,那些最先投入祖国建设事业的人,那些最先走出庭院参加生产的家庭妇女,那些最先为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贡献青春的人,那些在祖国幼年时期,就立志于建设大西北,开发大油田,向荒山要粮的人,他们的生活同样是令人羡慕的;许多知识青年,身在"广阔天地",心里却想着如何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始终没有放弃文化课的学习,因而,当国家重新恢复高考制度时,他们一跃而成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他们的人生也是令人羡慕的;那些有家庭的大龄青年抓紧补习功课,终于进入了业大、函大、电大,他们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特殊的形式最先完成了学业,他们的人生虽然坎坷,也是令人羡慕的。因为,他们是怀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种驾驭生活的心情,主动投入学习的,他们没有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作为一种义务,一种责任,主动索取,与时俱进。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他们是幸运的。相反,当形势所迫,一些"后处战地"的人意识到不学不行了,这个时候学习对于这些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压力,一种负担,一种苦差事,处处被动。
生活中许多时候,需要抢先一步。抢先一步会使你受益匪浅。求职需要抢先一步,动作迟缓,优柔寡断,有限的名额就可能被人占满;恋爱有时也需要抢先一步,两个人同时爱上一个人,抢先一步的表白,抢先一步的行动将使情敌丧失良机,当然,前提是在对方正在选择和犹豫时;经商需要抢先一步,抢先一步的设计,抢先一步的出售,可能让你在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生活中常常需要有一点超前意识,当你已经攀上高山顶峰的时候,当你在那里观赏无限风光的时候,山下和山腰的人仍在艰难的行进攀登之中,那种先睹为快,以逸待劳的感觉,怎能不令人自豪,怎能不让人羡慕。这就是孙子所说"先处战地"的内涵所在。
3.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孙子曰:"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虚实篇》)意思是说,在战前要通过认真的筹算,分析对敌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试探一下敌军,以便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侦察一下敌情,以便了解哪里有利哪里不利。孙子正是利用这些方法来权衡战场上的利弊得失,以获取战争的胜利。同样,生活中机遇的得与失也是相伴而行的,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从前塞上有一个人,骑马的技术并不好,可是很爱骑马。有一天,他惟一的一匹马跑了,旁人都替他惋惜,他的父亲却说:"怎见得这不是一件好事呢?"几个月后,跑掉的那匹马带了另一匹马回来了,旁人都来庆贺,他的父亲又说:"怎见得这不是一件坏事呢?"果然,没过多久,因为他骑马的技术不好,从马上摔下来,把腿跌断了。这时,旁人都表示怜悯,他的父亲却说:"怎见得这不是一件好事呢?"不久,发生了战争,壮丁都被抽去打仗。塞上的人,十有八九都战死了,塞翁的儿子却因跛脚没有被抽去打仗,保全了性命。
这个故事固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宿命论色彩,但对于我们理解人生机遇的辩证关系,有一定帮助。机遇同祸与福一样都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个故事同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样,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是辩证法的重要方面。我们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坏的东西可能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能引出坏的结果。所以,人们喜欢"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这句成语。其实,得就是失,人们在得到的同时也就失去了,只是对象、方式、时间不同而已。得到了这样东西,就失去了那样东西,现在得到了将来也许会失去。当然,从这个特定的意义上讲,失也就是得,失去的同时,也就得到了。***在他的思想得到实现的同时,就失去了六位亲人;马克思在为《资本论》的写作而奋斗的时候,也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保尔、张海迪失去了行动的自由,却为自己插上了思想的翅膀;张华、欧阳海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却保全了他人的生命……应该说,他们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用宝贵的东西换来了更有价值的东西,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是,现实生活中却也有不尽然的事情。人们奋力争夺的东西往往是最没有价值的东西,诸如职称、工资、权力、地位等等,而被许多人所忽视的恰恰是无比珍贵的,诸如生命、人格、尊严、自由、信义、友情,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发展的悲剧。人们在争夺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的同时,又失去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肖伯纳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得不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你得到了心爱的东西。"所以,得到了不必高兴,失去了不必懊丧。该得到的早晚都会得到,该失去的想留也留不住。得到了不要忘乎所以,失去了不要再失去。谁没有失意的时候,谁没有失手的时候,反正已经失去了,不如潇洒些,免得再失去风度,相信该你得到的迟早会属于你,只要你付出了代价,也作了一定的努力,不如一切顺其自然。在得与失的天平上不必斤斤计较,过多地权衡反而会失常。拼命想要的东西,如果得不到会万分痛苦,期望值越高失望的心情也越厉害;不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反而高兴,得到了就是负担;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得到得不到都会觉得无所谓。所以,官瘾大,个人利益强,过分看重金钱的人,常常陷入痛苦。岂不知,在得到这些东西的同时,失去的将会更多。
有所付出必然有所得。一切欢乐都是在付出了痛苦的代价之后而得到的。虚假的愉快与真实的快乐之区别就在于:真实的是先付出而后享受,虚假的是享受过后便要付出代价。如同我们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得去帮助别人;要想得到他的理解,就要首先去理解别人;要想得知己,就要支付友情,等等。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和一位美国女人,在30年代演出了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震惊世界的一出爱情悲喜剧。爱德华这位40岁尚未婚娶的王子,竟然爱上了一名美国普通有夫之妇,并为她情愿放弃王位。按世俗的观点,人们会认为爱德华八世的举动太轻率,不值得,觉得他失去的太多。其实不然,他虽然失去了显赫的王位和与之相伴的荣华富贵,然而,他却得到了人类真挚的爱和真正的幸福。因为人生是短暂的,何不活得轻松愉快一些,放松一些,真实一些。
四 拼搏奋斗--"禁祥去疑"
孙子认为:"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九地篇》)孙子这段话,精辟地分析了战场上的环境因素对士兵心理的影响,强调在军队处于"甚陷"、"无所往"的不利情况下,要"禁祥去疑",禁止迷信,消除疑虑,以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作到"甚陷则不惧",才能使军队"固"、"拘"、"斗",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直至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战场上是这样,人生也是如此。大凡成就事业者,他们既不靠天地,也不迷信鬼神,而是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苦苦追求,奋发拼搏,才使人生灿烂辉煌。女排姑娘们,在强手如林的世界排坛上"甚陷则不惧",靠着拼搏精神和为国争光的信念,披荆斩棘,一路冲杀,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当然,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生活在现代化的环境中,但满脑子却信奉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孙子视为"不可取"的鬼神,这实在是时代的悲哀。
1. "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孙子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九地篇》)意思是说,士卒处于危险境地,但只要努力作战,也能转危为安;士卒陷于死地,但只要拼死作战,转死为生。在战场上,军队陷于危险境地,经过努力可以转败为胜。在生活中,只有当人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和坎坷之后,才能懂得怎样去生活,去拼搏,去奋斗,才能懂得怎样去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陷入危境,无疑是一件坏事,它给人们带来危险,带来困难,只有冲破危境,才能转危为安;但转危为安的同时,就消除了危险,就解决了困难,就取得了胜利,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这就是矛盾的转化,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着的双方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向着它的对立面所处的地位转化。如果我们不了解转化的这种必然性,当我们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地时,就容易悲观失望。如果我们了解了矛盾转化的必然性,就会对一切事情充满信心,从而战胜艰难困苦,取得成功。
危难之中往往造就英雄,身处绝境有时也能死里求生。《淮南子》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个名叫次非的,得到一把宝剑,兴冲冲地渡河回家。正当渡船划到河中心时,突然窜出两条蛟龙,在他的渡船周围兴风作浪,船上的人都被吓得魂飞魄散,不知怎样才好。次非不慌不忙地问船老大:"你说,在这种情况下,船里的人还能保全性命吗?"船老大说:"这是有死无生的,还有什么办法呢?"次非合上眼睛想了想,立刻拔出剑来说:"以前那些被蛟龙所害的人,都是因为他们在危急的时刻,虽然有武器,也不敢和蛟龙拼个你死我活,结果呢,性命还是不能保全。现在已是性命不保的时候了,我还能爱惜这宝剑吗?"次非便跳进江里,刺杀了蛟龙,船上的人也都保全了性命。这个故事说明了孙子所说的"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的道理。假如不是江中遇难,次非也就不会成为英雄。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事物的转化是有条件的。次非如果不是拔剑而起,拼死同蛟龙搏斗,全船人的性命也就保不住了。许多事情都是这样。春秋时期,吴国的军队把越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越王勾践忍受着奇耻大辱,被迫带着妻子到吴国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三年后,勾践被释放回国,他立志洗雪国耻。为了不致让安逸的生活把自己报仇的决心消磨掉,晚上他不睡舒适的床铺,而是睡在柴草堆上,用戈当枕头,在屋里还吊着一个苦胆,每天早起后、晚睡前以及吃饭时,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使自己不忘亡国大耻。越王勾践发奋图强,终于使越国兵精粮足,富强起来。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领大军再一次进攻吴国,把夫差围困起来。夫差自杀身亡,吴国灭亡。勾践大会各国诸侯,做了春秋时期最末一个霸主。
人的韧性和强度往往与他的阅历有关。不到山区,不会知道路途的曲折,不到江海,不会知道海水的深浅,失败孕育着成功,错误会使人变得聪明。人们都希望成功,可是成功有时会使人昏聩、陶醉,使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价值,使人变得浮躁;人们都讨厌失败,可是失败有时会使人清醒、冷静,使人重新估量自己的存在,使人变得聪明起来。"人的聪明和自己的明智及道路的选择,往往在失败以后。"所以,失败未必是一件坏事,至少它可以使我们重新振作起来,总结失败的教训,架起成功的桥梁。英国作家肖伯纳的童年并不幸福,缺少母爱和父爱,15岁失学,20岁只身到伦敦孤军奋战。当时,肖伯纳就好像一叶扁舟掉进狂飙飞卷的大海。他虽然用尽气力,把全部时间都用来写作,仍然不断地遭到失败。他写得快,出版社退稿也快,发表小说的美梦变成书稿发霉的现实,甚至狼狈到连寄稿邮票都买不起的地步。落魄的肖伯纳踟蹰在伦敦街头,不时地设法掩盖裤子后面的窟窿、鞋底的大洞。为了使他能够生活下去,妈妈常常到面包店、菜店赊账救济他。恶劣的生活环境,没有使肖伯纳放弃手中的笔,当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失败和痛苦之后,肖伯纳这个小人物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拥有了世界各国许多读者,他的戏剧更是受到人们的欢迎。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只有经历了苦难的岁月,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有人说生活中不播下苦种就不会收获甜蜜。
可见,失败、挫折、困难和险境,都可以成为攀登生活高峰的阶梯,使我们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因此,"陷于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扭转乾坤,力挽狂澜,使自己绝处逢生。跌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爬起来继续赶路。让我们记住哲学家培根所说的一句话:"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2. "不可取于鬼神"
孙子曰:"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用间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领兵作战事先要了解敌情,不能祈求鬼神,不能用类比的方法去推测,不能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必须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口中去获取。那种靠祈求鬼神,靠用类比的方法去预测和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听天由命"撞大运"的行为。这种行为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是十分有害的。因为运气常常是靠不住的.
这种"撞老太太运"的思想,实际上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客观唯心论的世界观是荒谬的,不管它的道理讲得怎样动听,它仍然像主观唯心论一样,经不起生活事实的验证。著名哲学家艾思奇认为,要在我们日常思想中找客观唯心论,最好的材料就是公式主义的思想。凡是有公式主义毛病的人,都不会按照事实的具体情况灵活解决问题,不管在什么情形下,他们永远只会用一套呆板的办法去办事。把从外国学来的一套阵地战术,也想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照搬硬套。抗战初期,国民党中一些人主张用曾国藩打太平天国的办法,以守为主,以攻为辅,反对游击战、运动战。这是公式主义的突出表现。"公式主义的思想基础,就带有客观唯心论的性质",因为"它把一些固定了的思想公式看作决定一切的东西,以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要受这些公式的支配和安排,而不知道世界万物
在日本,不少《孙子》研究者不仅看到了《孙子兵法》对人生的借鉴价值,还给予极高的评价。平田晋策在为大场弥平著《孙子兵法》一书所作序中写道:"兵法书在公则为政治秘诀,在私则为处世秘诀。孙子的兵法,皆是立身处世的教科书。"北村佳逸在《孙子解说》自序中甚至说:"如第三次世界大战(若有的话)以至围棋的胜败、棒球的比赛、投机的输赢、选举运动,更至夫妻吵闹,若把握着孙子的神髓,我敢断然保证其必胜,没问题!"福本义亮在《孙子评注训注》中也写道:"盖《孙子》者,兵书而外交书也,亦人事百般座右铭也。今更生于新时代,通各自之职务而活用之,处生上有裨益也必矣。"在欧洲,许多人把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孙武的《孙子兵法》和葛拉西安的《智慧书》列为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奇书。在《智慧书》的中译本序中,其书作者指出:"在鞭辟入里地剖析人生底蕴并提出温和的处世对策方面,我敢说整个世界都仅只有一部类似奇书可与之比肩。"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兵书是《孙子兵法》,这几乎可以成为定论". "从人伦观点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三大奇书中《孙子兵法》是品位最高的。"对《孙子兵法》能够提升人生智慧给予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其对人生的指导价值。
《孙子兵法》通篇以智慧为本质特征,孙子的每一句话都是智的凝聚,谋的浓缩,人们可以从《孙子兵法》的深邃哲理和智谋中,领略观察事物的辩证思维原理,树立战胜对手的竞争意识,学到处理人事百端的策略手段,掌握摆脱困境的行为方法。在对积极人生的探索中,人们能从《孙子兵法》中得到激励和获得奋发向上的力量。"物竞争天择,适者生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生如同战场,要生存,就要不停地战斗,不仅要同社会环境作战,同困难和挫折作战,同尚未认识的事物作战,同自己的思想观念作战,还要同命运作战。在这些战斗中,移植和借鉴《孙子》的原理,对于我们把握人生的主动权,在"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计篇》)的人生之路上立于不败之地,争取美好的人生,将不无裨益。诚如马来西亚孙子兵法学会会长吕罗拔所言: "《孙子兵法》的确并非万能,也非'天下无敌'。不过有了它,你有一个蓝图,你起码会处变不惊,你会逢凶化吉,你会稳坐钓鱼船,你会创新,在杰出伟大的同时,你会有崇高的品行,而流芳百世。"
一 把握命运--"不可胜在己"
世上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道路,但是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人生旅途中,既有坎坷,也有坦途;即有荆棘,也有鲜花;既有眼泪,也有歌声;既有痛苦,也有幸福;即有陷阱,也有成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不测,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严峻的人生课题。为此,研究一下孙子"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形篇》)这句话是必要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以前善于作战的人,不管敌人强弱如何,总是先充实自己的力量,使敌人不能战胜自己,然后等待敌人有了失败的空隙,即乘机战胜敌人。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可乘之隙。在人生道路上,树立"不可胜在己"的思想,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就能牢牢掌握命运的主动权。
1"动而不迷"
孙子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地形篇》)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就可保万全。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决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不致困窘。孙子在讨论"知胜之道"时,认为贤能的将帅,必须做到"知彼知己", "知天知地",不仅要了解敌人,还要了解自己;不仅要懂得天时,还要懂得地利。也就是说,必须把敌我双方的情况搞得非常清楚,才能下定战役决心,选择好战役的突击方向,这样的"知兵者"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他打起仗来绝不会感到迷惑,他采取的作战措施一定会变化无穷而不困窘。借用孙子这一用兵思想,我们可以说,真正懂得人生的人,也绝不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归宿和生命的价值,对人生的根本方向、根本态度起着决定的作用。人生目的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以认识为基础形成的一种行为指向和结果。在纷纭的大千世界里,丧失人生目的,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徘徊県徨,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
人们对每一个目标的追求都是人生目的中的一个阶段,这种追求既是崇高的也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应当把某种追求的实现看作是向更高一级追求或者另一种追求的开端。有一位年逾花甲的科学家,他掌握了六种外语,然而依然锲而不舍地学习第七种外语。有人问他究竟为什么,他笑笑回答:为了不懈地追求,为了不断扩大生存空间,为了不断地开拓有助于发现新的追求目标的窗口。这种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会始终不渝地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永远不会迷失目标,永远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安排,这种人实际上就是孙子所说的那种"动而不迷,举而不穷",能打善战的"知兵者".
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比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的紧要处便是人生的岔道口,走错一步关系到你达到既定目标的方向,方向错了,就永远达不到你所追求的目标,如同作战中选错了攻击目标一样。所以说,一个人最悲惨的莫过于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因为迷失了方向而同时又不能迷途知返的人,一生的努力会付之东流。即便能够迷途知返,也往往是已经流逝了宝贵的时光,再怎样拼命挽回,也是一段令人遗憾的损失。
许多人都熟悉南辕北辙的故事。战国时代,有一名叫季梁的人,对魏国的国王说:"我刚才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坐着车子向北走,他对我说:'我是到楚国去的。'我问他:'楚国在南方,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方走呢?这不是越走越远了吗?'他说:'不要紧,我的马很能跑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能跑路,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呀!'他说:'不要紧,我的旅费很多。'我说:'你的旅费很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又说:'这不要紧,我的车夫驾车的本领很高。'大王,您看!这个要到楚国去的人,尽管他有能跑的马,充足的旅费,本领高强的车夫,可是他把方向搞错了,永远也不能到达楚国。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马越好,旅费越多,车夫驾车的本领越高,只能使他离开楚国越远。"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走路必须识别方向。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和走路一样,需要不断地识别方向。打仗需要"知己知彼",才能"料敌制胜",在人生旅途中,一个人如果迷失了方向就会迷失自己,就会犯错误,甚至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所以,培根说:"跛足而不迷路者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荣誉面前最容易迷失自我。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也说:"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归纳了用兵制胜的十二种方法(即"诡道十二法") ,其中一条就是"卑而骄之",对那些卑怯谨慎的敌人,设法使之骄傲而轻率赴战。事实也是如此,古今中外因骄傲而打败仗的不计其数。号称常胜将军的蜀汉名将关羽,"侍恃英雄,自料无敌",看不起老将黄忠,无视东吴大将陆逊,结果败走麦城,人头落地。熟读兵书的蜀将马谡,也因骄傲轻敌,固执己见,以致丢失街亭要地,落得身败名裂。还有李自成的教训和楚霸王别姬的悲剧。正如格言所说:"流星一旦在灿烂的星空开始炫耀自己光亮的时候,也就结束了自己的一切。"所以,一个人在荣誉面前要谦虚谨慎,切勿忘乎所以而飘飘然。要做到"动而不迷,举而不穷",还需要一种"自省精神",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内省,不断地完善自己。真正做到了"动而不迷,举而不穷"的人,他不但拥有了充实的人生,也拥有了独立的人格。有位作家说过,当人们欢呼晚霞的时候,你不妨去拥抱黑夜;当人们在黑夜中做着香甜的梦时,你不妨睁大着黑亮的眼睛;当人们从惺松中醒来时,你却采撷了一大束思想的朝霞;当人们匆匆涌上坦途追名逐利时,你却折向另一条科学小道,消失在无人知晓的那一片密密树林里,我不敢保证你能得到比他们更多更好的东西,但可以肯定,你得到的一定与众不同。
2. "无恃其不来"
孙子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九变篇》)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形篇》)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处于不失败的地位,同时又不放过能够战胜敌人的机会。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有了胜利的把握,才寻求同敌人交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冒险同敌人勉强作战,而后期望求得侥幸的胜利。孙子的这个用兵法则,不仅是军事斗争的要诀,也是人生的常理。人生是美好的,但人生的道路却是坎坷不平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波折就没有生活。所以,我们不能把人生理想化,而缺乏走崎岖之路的思想准备,要接受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考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百折不挠,做一个勇敢的跋涉者。只要你能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那么坎坷就会化为坦途,眼泪就会化为歌声,陷阱也会助你成功,幸福就将属于你,你就将成为"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的"善战者",把握自己的命运的"主宰"。
我们说人生道路是曲折的,它可能表现为徘徊彷徨的思考、坎坷曲折的经历、挫折逆境的困惑、命运之神的摆布。具体地说,它可能表现为失学落第,怀才不遇,失业待业,贫困潦倒,失恋打击,婚姻破裂,亡妻丧子;还可能表现为遭人诬陷,被人误解,屡屡失败,孤独无助,受人暗算,误入歧途,落入陷阱,等等。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果我们缺乏走坎坷不平之路的思想准备,在人生道路上一旦碰到挫折,就会陷入苦闷、焦虑、迷惘、忧愁,个别人甚至悲观失望,丧失驾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当然,说人生道路是曲折的,并不意味着前进的道路上没有平直的道路,而是说人生总的来说道路是曲折的,但曲折中有不曲折,坎坷之中也有坦途。正像数学中曲线包含着直线,直线构成了曲线一样。没有哪个人的人生道路永远是坎坷不平的,之所以说人生的道路不会平坦无阻,那是由人生的特点所决定的。人是社会的人,具有社会性,他总要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在社会关系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作为客体,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从事实践活动,他经常地评价社会和他人,需要从社会中得到尊重和满足;人作为客体,是受社会历史条件规定的客观存在物,他常常要受社会和他人评价,而且有对社会尽责任和做贡献的义务。由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经常发生倾斜和不平衡,就使得人的一生将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困难和挫折。***说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作为人生这个运动过程来说,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只不过有的人遇到的困难、挫折多些,有的人遇到的少些罢了。正如邓友梅所说:"我认为生活中逆境是绝对的,顺境只是相对的。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要决心为人民、为国家作出一点贡献,尽一份社会成员的责任,首先要有应付逆境的思想准备。"叶永烈也说过:"人生的道路总是坎坷不平。没有'山重水复疑无路',哪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奋斗,让别人用金盘子托着成功之果,递到你的面前,那永远是幻想。"所以,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好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这些观点,同孙子"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的思想是一致的。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严峻的现实。无数仁人志士和科学家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当哥伦布想发现新的大陆的思想被人们知道后,他饱受了世俗的冷嘲热讽,走在街上常常被人围攻讥笑。然而,他真的发现了新大陆。这个把黄金的土地从海里捞起来的人,这个献身于科学事业的人,他对世界的贡献是举世无双的。然而,他的成功带给他的却是一条锁链。1500年8月24日,西班牙政府派人到美洲将哥伦布逮捕,用铁链子把他套着带回西班牙。临终前,他希望把这条铁链放在他的棺材上,让世人可以看到他的时代所给予他的评价。自然,哥伦布的一生是坎坷的,但正因为哥伦布以及像哥伦布一样献身于社会的人,能够坦然地面对不幸,所以,哥伦布是伟大的,和哥伦布一样的人也是伟大的。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的确,没有经过长夜痛哭的人往往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人生,虽然这一次你痛哭了,但下一次你再面对人生的时候,你一定会微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帆风顺的道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并不见得是件好事。而那些路途坎坷的人,每一次挫折和困难却可能对他是一次磨炼,使他在与困难和逆境搏斗的同时,把自己的意志、毅力、情操和信念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使他的人生总有收获。这就需要一个人具有孙子所说的那种迎接厄运(敌人),战胜困难(敌人)的思想准备。
3、"杂于利害"
孙子曰:"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作战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九变篇》)此两句意思是说,用兵之事有利有害,利害相间,利害相连,不完全了解用兵弊害的人,也就无法理解用兵的益处。因此,真正聪明的将帅思考问题,必须兼顾到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条件,才能提高战胜困难的勇气;在顺利的情况下要考虑到不利因素,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才能排除可能发生的意外,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借鉴孙子全面、辩证地分析利害关系的观点,对我们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可以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各种困难,具有深刻意义。
首先,在"害"字当头,处于不利的情况下,要见害思利,看到有利条件,看到光明,才能战胜困难,坚持下去。1957年,我国一些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受到严重挫折。这种挫折是痛苦的、不幸的,但同时也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他对党和国家的态度。当时,一些人因为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有的甚至绝望自杀。可是,也有不少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并没有绝望,他们相信历史总是不断前进的,尽管短时期内有曲折,有停滞,甚至倒退,但这都是暂时现象,不会永远如此,一成不变。因此,他们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看到了有利因素,抱着积极的生活态度,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有的人甚至把坏事变成了好事。著名作家姚雪垠把反右派运动看作是一个过程。他认为历史是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向前发展的,有些问题随着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化,是会改变的。姚雪垠把这个看法称之曰"过程论"。他被错划右派期间,不仅自己用这个"过程论"鼓励自己好好活着,而且在他被批斗停止工作的时候,却悄悄地开始了他的鸿篇巨著《李自成》的创作。如果他对党和国家失去了信心,不相信党会改正自己的错误而继续前进;如果他在不利的情况下看不到有利因素,就会悲观失望,也就尝不到胜利的喜悦。
其次,无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的场合,都要充满自信,要相信好时光总会到来。这就是说,当一个人处于不利境遇的时候,不仅要看到有利条件,还要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去争取最好的结果。美国前任总统里根的母亲曾经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交上好运。并且你会认识到,要是没有从前的失望,那是不会发生的。"正是凭借这种信念,里根克服了许多困难,最后终于从一个因找工作而屡屡碰壁的人成为美国总统。1932年,当里根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决定试试在电台找份工作,然后再设法去做一名体育播音员。他搭车去了芝加哥,敲开了一家又一家电台的门,但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他听说伊利诺斯州的迪克逊有一家商店,需要一名当地的运动员去经营它的体育专柜。由于里根在迪克逊中学打过橄榄球,于是他提出了申请。尽管这份工作很适合里根,但他仍未能如愿。当时,他真有些失望了。母亲又提醒他"最好的总会到来"。终于,他在经历了许多艰难的跋涉之后,在爱荷华州达文波特的WOC电台当上了一名体育播音员。在这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又凭借这种信念,克服了许多困难,成为美国总统。可见,困难并不可怕,再大的困难也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在困难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下去,战胜困难,就会迎来光明。这便是孙子所说的"杂于利而务可信"的道理。
在顺利的情况下,也不要沾沾自喜,看不到不利因素;否则,如果不能居安思危,见利思害,当顺利转化为不利的时候,就会措手不及,导致失败。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坦途中想到坎坷,顺利时想到逆境,不能"杂于害",他在生活中就不会有所作为。而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相反,他会被生活所累,甚至被生活所抛弃。因此,只有"杂于害",才能"患可解",从而成为生活的强者,时代骄子。
4. "以患为利"
孙子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军争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九地篇》)这两句话意思是说,军队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变成有利。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转危为安;陷士卒于死地,才能转死为生。军队陷入危境,然后才能夺取胜利。历史上不少名君良将正是运用孙子这一用兵思想,导演了一幕幕转败为胜,转死为生,转患为利的活剧。我国古代著名战将韩信井陉背水之战,就是"以患为利"的著名战例。人生竞争如同战场军争。在人生的旅途中,不但常有失意、挫折和失败,有时还会遇到突如其来的厄运。明智的人,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挫败和一个个逆境中,逐渐变得坚强起来,成熟起来,从中获取了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逆境固然是人生道路上的不利条件,但当这种不利因素转化为催人发奋,战胜厄运的强大动力时,它又变成了好事。逆境可以激励弱者,造就强者;逆境可以磨炼意志,笑对人生。
逆境往往是激人奋进的最好理由,而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清末著名学者朱起凤,曾在一个书院里教书,因为没有搞清"首施两端"和"首鼠两端"二词可以通用,都是犹豫不决的意思,而误判了一个学生的作文遭到了全书院人的嗤笑。后来,他发愤读书,专门收集这类词语3万多条,分类编排,博举例证加以注释,编成一部300多万字的大型词书《辞通》,成为传世佳作。像朱起凤这种逆境成才的人在人类社会和发展中并不罕见。有的人考场失意之后,奋发努力,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并潜心研究药物,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查询验方,用了近30年的时间,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四次参试均落第,他下狠心攻读,改变学习方法,深入民间广集博采,终于写出了闻名世界的鸿篇巨著《聊斋志异》。著名作家严文井,两年内报考四所大学,结果一一落榜。后来,他坚持一边工作,一边自学,成了我国独树一帜的童话作家。被当代人喻为"世界语大师"的苏阿芒成名之前,曾连续三年报考某大学外语系都榜上无名,后来他走自学之路,数年之后学会了意、英、德、法、俄、波兰、瑞典、捷克、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的语言文字,他的作品在近40个国家中用10多种文字发表。假如这些人在落榜之后,就此消沉下去不再进取,他们就不会有这些突出的成就。也可以说,如果他们不经历名落孙山的痛苦折磨,没有屡次落第的失意,也许同样不会有这些成就。
可见,逆境本身并不是一种灾难,只要我们不屈从于逆境,它就会成为我们向上攀登的阶梯,成为人生的祝福,"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逆境常常使你在饱受磨难之后送给你一件丰厚的礼物,这礼物是珍贵的,足以抵得上你所遭受的那些磨难。司马迁因遭李陵之祸,被处腐刑,受到人生最大的屈辱。可是,他奋发努力,经过15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写成了《史记》,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屈原如果没有被逐的苦难经历,也就不会有千古绝唱《离骚》的诞生。"奇迹总在厄运中出现",培根的这句至理名言同孙子"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思想一样,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正所谓"伟人之所以伟大,关键在于:当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理智,他则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5. "斗乱而不可乱"
孙子曰:"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势篇》)意思是说,在战旗纷纭,人马杂乱的战场上,必须使自己的部队整齐不发生混乱。战车转动,烟尘弥漫,在这样混沌不清的情况下作战,必须把部队部署得四面八方都能应付自如,不致被敌人打败。孙子这种用在军事上的战略思想,对于我们在五颜六色的人生旅途中站稳立场,冷静思索,处乱不惊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随大流的人,他们喜欢踏着别人的脚印走路,喜欢模仿别人,喜欢追逐潮流,从吃饭、穿衣、购物到求学、就业、婚恋……他们的行为总是摆脱不掉世俗的框子,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糊里糊涂葬送了自己的人生,遗失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珍贵的东西。
不能否认从形形色色的"追星族",到大大小小的"网虫",现实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网,太多的观念束缚,所以,才使得我们在选择周围的一切时,常常心不由己,身不由己。从"文革"时期引为时髦的黄军装到如今令许多人咂舌的"名牌货";从以往的仕途热、文凭热到如今的经商热、出国热,我们有限的生命不就是这样在追逐人生海岸的浪潮中虚度的吗?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东西都在这随波逐流之中丢失了,只顾像梦游人一样跟着杂乱的人跑来跑去,到头来除了空虚和悔恨,似乎什么也没得到。可是,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没有回来重走的余地。这代价岂不是太大了吗?
随波逐流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从众心理"在起作用。所谓"从众",是指人的活动,如认识、行为等常常受多数人的影响。大家都这么认为,于是自己也这么认为,别人都这么做,自己也跟着做。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商业中出现的"牵驴"伎俩就是建立在这种从众心理的基础上的。一些人认为,只要是大家争先恐后购买的东西,一定是物美价廉的东西,岂不知那些争先购买的人原来就是他们一伙做戏给顾客看的。从众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人性的弱点。中国古代寓言中有一个"盲目崇拜"的故事,惟妙惟肖地反映了人性的这种弱点。苏东坡住在岐山下时,听说河阳县的猪肉味道特别好,就特地差人到河阳县去买猪。哪知差人是个酒鬼,起初因为受了苏东坡的警戒,倒是一点酒也没喝,小心在意地做事,所以一路上倒还顺利,没有出什么岔子。可是一等到买好了猪,而且快要到家的时候,他到底熬不住了,便放量大喝起来,结果倒头就睡,猪也跑了。醒后没有找到,又不敢空手回去,他只好自掏腰包在岐山附近买了几只猪充数。为了吃美味的河阳猪肉,苏东坡特地发出许多请帖,请了不少客人。苏东坡是当时的名人,客人们觉得他的话是不会错的,于是大家都称赞河阳猪肉的好处,那些没感觉到猪肉味道好的人,见大家都说好,也跟着称赞起来,说它又香又肥又美等等。可是,正当大家赞不绝口时,却有人来通报说:有几个老百姓要见苏东坡。苏东坡把来人叫进来一问,原来是他们把跑散的河阳猪送回来了。客人们觉得很没趣,便一个个地溜走了。这则寓言说明,随波逐流的人大多是没有主见的人,这种人常常言不由衷,不仅做不到"斗乱而不可乱", "形圆而不可败";相反总是在茫茫人海中迷失方向,在浑浑沌沌之中被搞得一败涂地。
如果说无愧无悔的人生起步于你自己那坚定的生活信念,那么,了解自己,懂得什么样的生活适合你,什么样的人生是你真心所求,世界才会真正向你走来,而不必着意去迎合。踏着别人的脚印走路,虽然省力,但却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路。所以,不要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模仿永远不会成功,随波逐流只能导致失败。
在现代的人潮车阵、十里烟尘中,我们尤其佩服那些能保持清醒的人们,他们不赶时髦,不挤热门,不赶同一场考试,不争同类生意,不追逐别人已有的成就。他们从不随波逐流,但他们锐气十足,坚定勇敢,因为他们的方向是经过自己认定而不是追逐别人的方向,他们的道路是经自己选择,而不是跟在拥挤的人群后面随意跑的道路。他们能冷眼看世界,静心识自己,他们才是孙子所说的"斗乱而不可乱", "形圆而不可败"的常胜将军。
6. "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虚实篇》)意思是说,在战争中凡是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来犯的就安逸主动,而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惫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孙子这种把握战争主动权的思想,也是指导我们人生活动的重要思想。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有矛盾就有对立,有对立就有竞争。在竞争过程中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会发展、前进,谁就能取得胜利;否则,就被动,就失败,就会被淘汰。这就是说,无论是军事斗争、政治角逐、经济活动、体育竞赛,还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有一个争取主动权的问题。
争取主动权就不能趋从于环境。马克思主义在充分肯定人生对社会的依赖性的同时,深刻阐述了人生对社会环境的能动性。恩格斯曾经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义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但它是能动的和创造的人的实践和发展的过程。历史什么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尽管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社会的必然性和社会制度决定着人生。然而这些对人来说并非是彼岸的东西,而是一种特殊的现实,这种现实本身是人所创造的。在社会发展的每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向和可能性,人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作出选择。人生的具体历史制约性并不排除它自由和有目的的创造,人生就意味着在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意味着创造。环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并不是公平的,有的人所处的环境好一些,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就业环境、生存环境等等。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太子"、"小皇帝",有的人则一来到世界上就注定了奴隶身份;有的人身为贵族就有奢侈豪华、发号施令的权力,有的人出身卑微似乎就应该忍受贫困和被人差遣……,好像这些都是命里注定的。由此造就了贵族的傲慢,平民的悲叹。所以,有的人沾沾自喜,有的人怨天尤人。其实,命里注定的事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人生的主动权,哪怕是环境也是可以选择的,都有改变的余地。世界著名的火车发明家斯蒂芬逊出生在英国诺森伯兰城华姆村一个八口之家的煤矿工人家里。贫困的生活使他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去煤矿为资本家擦洗机器,直到17岁他还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他的工作就是天天守着蒸汽机擦洗不停,生活单调,环境恶劣,地位卑下。但他没有怨天尤人,也不胡思乱想,更不悲观県徨。年轻的斯蒂芬逊不屈服于命运和环境的摆布,不向困难低头,毅然到夜校学习文化,每天晚上拖着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同那些七八岁的孩子们坐在一起读书。他不畏人言,不畏艰苦,只顾拼命学习。后来,凭着自己的才干当上了机械师,并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各种各样的非议,终于试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开创了人类运输史上的新纪元。斯蒂芬逊在恶劣的环境下,靠自强不息,掌握了人生的主动权。要争取主动权就不能被他人所左右,就不要过分在乎别人。首先,别太在乎别人对你的议论,你会觉得无所适从。伊索寓言中有一则流传了2500多年的故事:爷孙二人赶驴到集市上去,途中听人说:"看看那两个傻瓜--他们本可以舒舒服服地骑驴,却自己走路。"老人觉得这主意不错,便和孙子骑驴而行。不久,又遇见一些人,其中一个人说:"看看那两个懒骨头,把可怜的驴背都快要压坏了,没有人会买它。"老人和孙子商量了一下,便由孙子骑驴,老人在下面走。可又有人说,孩子在上面坐着,让老人在下面走不合适。于是他们交换了位置。这时又有人指责那老人,让可怜的孩子在下面走。于是,他们只好绑起驴的四足,倒挂在扁担上抬着走。过桥时,愤怒的驴子挣脱束缚,坠落河中淹死了。生活中,被人议论是常有的事,正像人们所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无人说。让我们记住诗人但丁的话:"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其次,也别太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否则你便不会生活。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成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便拿到市场上展出,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了说明:请每一位观赏者对画中欠佳之笔标上记号。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不被指责的。画家十分不快,决定换一种方式。他又临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同样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那些曾被指责的笔划,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画家终于明白,在一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别人对你的评价往往是众说纷纭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满意。如果连自己都不满意的事情,就是被别人捧上了天又能怎样呢?所以,我们不能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我们常常走不出生活的无奈,常常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又不得不做的事,原因是别人喜欢。有一个女孩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因为爸爸喜欢;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男人,因为爸爸喜欢。一个人应当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不要把这个权利轻易地交给他人,哪怕是真心爱你,衷心祝你幸福的人。
要争取主动权还要抢先一步,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抢先一步的精神尤其重要。抢先一步的决策、抢先一步的设计、抢先一步的产品和抢先一步的销售,都可能使你在彼此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这便是时代的感觉。人们都喜欢追随积极进取的人,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人生主动权,就会"致人而不致于人",立于不败之地。
二 注重修养--"智、信、仁、勇、严"
孙子认为,优秀的将帅,应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部属,勇敢坚毅,严明纪律的品格,也即历代兵家所称道的"将之五德":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计篇》)结合个人品德修养,也可将孙子这句话理解为一个想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他应具有博学多识,诚实可信,团结助人,勇敢坚定,遵守纪律这样五种品质。而在这五种品质中,首要的是要使自己成为掌握丰富知识,博学多才的"智者"。孙子尚智,智能发谋,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篇篇都可以看到孙子智慧的光芒。智慧是战争之神,智慧同样是人生不可惑缺的财富。它能够解除人的烦恼,带给人予欢乐;能够使人转危为安,带给人予信念;能够不断调整人生的航向,带给人予希望。有了智慧,生活就会放射出神奇的光芒,离开了智慧,生活就会暗淡失色。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发挥聪明才智,使其不断为新的生活增添新的内容。
1. "未战而庙算"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计篇》)意思是说,拉开战斗序幕之前,就已"庙算"(古时战前君主在宗庙里举行仪式,商讨作战计划)周密,充分估量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开战之后就往往会取得胜利;拉开战斗序幕之前,没能进行周密"庙算",很少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开战之后就往往会失败,更何况开战之前无"庙算"呢?可见,将帅的智慧谋略在战争中是何等的重要。人生也一样,因为人活着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在处理问题时,智慧越多,处理得越好。凡事不动脑筋先想一想,在没有充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情况下就莽撞行事,必然碰壁,所以古人云:凡事应三思而后行。
许多中外名人对智慧有着深刻的见解。列·托尔斯泰说:"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费尔巴哈说:"没有智慧的人,就会受人欺骗,被人迷惑,让人剥削。只有具有思想的人,才是自由的和独立的人。"莱辛说:"生活中最没有用的是财产,最有用的东西是才智。"爱尔维修说:"世界上再没有比智慧更令人敬仰的东西了。"这些名人恰恰是正确运用了人的智慧才成为世界的名人,因为他们用智慧为人类作出了贡献。
智慧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谁拥有了它,谁就拥有了成功的希望。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是一个智多星,他的聪明才智超过一般人。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熟知"空城计"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它们都是表现诸葛亮智慧过人,用计取胜的战例。智慧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而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一个集体、一个军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是从拥有智慧和指挥才能的人的角度讲的。所以,刘备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而诸葛亮也确实没有辜负刘备,用他的大智指挥蜀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可以说,刘备看重的并不是诸葛亮这个人,他看重的是诸葛亮的智慧。同天才一样,聪明才智并非完全的天赋,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勤奋。从哲学角度讲,思想是由存在所决定的,存在决定意识,离开了社会实践再聪明的人也会变笨;反之,只有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勤于思考,"笨人"才会变得聪明起来。从遗传学角度讲,人的遗传因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有的人接受能力快一些,而有的人接受能力则比较慢。但天资聪明也好,素质差也好,他们都只是在某个方面表现出来。所以,即使天资较差的人,只要反复训练,依靠勤奋就能消除差距,素质差的人只要肯努力,同样可以变得聪明起来,一样能够有所作为。事实上,古今中外靠后天的努力取得成功而大器晚成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爱迪生小时候弱智,华罗庚的数学曾经不及格,苏轼直到晚年才有所造就,但他们都为人类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有人说爱迪生是"天才",说他满脑子都是"灵感"。可爱迪生却说:"天才嘛,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凑合起来的。"的确,爱迪生根本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学。他所选择的道路,是艰苦而曲折的,但却通向了科学的光辉顶峰。在他一生中,有流浪饥饿的岁月,有飞灾横祸的摧残,数不清的失败煎熬过他,可他还是攻坚履险,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闯。他一生中的2000多种发明无一不是刻苦学习和钻研的结果。而他的聪明才智,也是他在虚心学习别人经验和反复不断的具体实践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所以,古罗马作家大伽图说,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柴可夫斯基也说,灵感--这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所以说,天才来自勤奋,来自不懈的努力。古人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说,别人一次能办到的,自己做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做到的,自己做一千次。如果能按照这个道理去做,虽然愚笨也会变得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会变得强大起来。
智慧除了来自勤奋之外,还来自多思。孟轲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论做什么事,都应当先思而后行,打仗需要"庙算"筹划,做事也须反复思考,以免做蠢事。因为草率的言行,常常会把一个人置于尴尬的境地,甚至把人推向绝路而悔之晚矣。说话不考虑对象,等于射击不瞄准;做事不考虑后果,等于拿人格开玩笑。善于思考的人,也是最能吸取教训的人。因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的知识要比从自己的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所以说,思考能使一个人聪明起来,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伽利略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爱迪生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乐趣。"爱因斯坦说:"每当我脑子中没有什么特别问题需要思考时,我就喜欢重新验证我早已知道的数学和物理定理。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充分享受一下专心思考的愉快。"然而,思考毕竟是艰苦的,只有不畏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掌握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才能挖掘人生无穷的潜力。如果我们畏惧思考或者不喜欢思考,我们就可能导致失败。因为"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2. "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势篇》)意思是说,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可见,"以正合,以奇胜", 是兵家取胜的要诀。打仗没有奇兵便不可能取胜,我们在人生岁月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善出奇者,为什么能为众人之所不能,这与他具有独到的见解分不开,这种人不仅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而且善于打破常规,充分展示个性魅力。人们往往把这种人称为与众不同的人或者有个性的人。他们的"以奇胜",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看法和认识上具有独到之处。
独立意识是善出奇的思想基础,它往往是人们在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的结果。一般来说,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观念的产生都不是首先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不可能在一个早上所有的人都发现了事物的某种本质特征,也不可能所有的人在同一时间里对一件事物提出新的看法,总要有人通过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如果是人们已经提出过的,或者是已经认识到了的,就没有多少价值了。相反,这种见解如果还没有人提出过,或者许多人虽已意识到了但却没有说出来,这种见解便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是一种独到的见解,而不是来自模仿。有一则寓言很能说明问题:一只九官鸟学人说话,不久能讲二三句了。九官鸟踌躇满志,从早到晚喋喋不休地念叨。这天,有只蝉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九官鸟听了便嘲笑起来:"喂,你的歌声太刺耳了,与其你唱,倒不如听我说人话,不好听吗?"蝉全神贯注地听完后,对九官鸟说:"我的歌声虽然不好听,但这是我们自己的歌,你说的固然悦耳,但不是你们自己的,是别人的语言。对吗?"一个人如果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见解,那么,他的主张再好也是人云亦云的产物,因为模仿是不会成功的。我们都知道"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的典故,模仿的结果只能是丧失"自我".
***就很有独立意识,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总有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农民问题上,***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和中国的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见解。由于这种观点在当时看来既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又没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例,所以遭到了党内陈独秀等人的反对,被一些人指责为"农民意识"。然而,中国革命的实践证实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充分体现了***的独立意识。可以说,在战争乃至许多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中都不失为一个"善出奇者".
有独立意识的人同样也具有独立人格。这种人并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他个人和与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上,他不仅对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对社会的事情、国家的事情乃至世界的事情也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绝不人云亦云,也不会去随波逐流,他不要求所有人都必须与自己的看法一致,也不去随声附和别人的意见;他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高而盲目服从,也不会因别人的地位低而加以轻视;他对自己的未来,社会的未来总是充满信心;对周围的事物有广泛的兴趣,敢于和善于针对公共事务进行独立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主张。这些都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一种独立人格。人类的人格虽然是平等的,但各人的个性不同,这样就产生了独立意识。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每一个人都有他人无以取代的天赋特质,都有他不同凡响的地方,都有他的独到之处。不必羡慕他人的荣耀,不必悲叹自己的平庸,我也有别人所没有的、独到的见解和可贵之处。
塑造壮丽的人生,就要有突破常规的气魄和创新的意识。不论开创命运,拓展生活,还是张扬新思想,都必须勇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说人所不能说、不敢说和没有说过的话,做人所不能做、不敢做和没有做过的事。要善于从常规中解脱出来,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你的见解就会"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你的智慧就将"不可胜穷也".
3.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孙子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火攻篇》)这句话意思是说,国君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愤而贸然出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喜悦,气愤还可以重新变为高兴;国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就不能再生。所以,对于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重要原则。孙子在这里指出了将帅因性情急躁易怒而容易中敌人轻侮奸计的后果,再次给为将者敲了警钟。孙子对君主将帅的告诫,对于人生也不无启迪作用。一个人如果在情绪冲动时贸然作出决定,很可能在冷静之后悔之不及。所以,人不能受情绪支配而丧失理智。
人都有七情六欲,因此,生活中总免不了会有喜怒哀乐。同时,人在生活中,对人、对事并非冷漠无情,无动于衷,而是有一定态度的。或感到满意,或感到不满意;或感到高兴,或感到失望;或感到兴奋,或感到愤怒。像愤怒、恐惧、狂喜、悲哀等这类突然发生的、短暂而强烈的情感称之为情绪。在人的情绪中。愤怒是一种最强烈的情绪。缺乏修养的人愤怒的时候常常失去理智,以致做出一些傻事来。因为人在气头上往往对事物缺乏冷静的分析和判断,对事物的反映也比较迟钝,因此只凭一时冲动就作决定,很容易导致失败。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人生悲剧就在于他在情绪冲动时作出了错误的决定,从而导致了他的莽撞行为,中了小人的奸计。剧情大意是:威尼斯贵族的女儿苔丝德梦娜与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的婚事遭到父亲的反对。此时正值土耳其军队入侵,奥赛罗率兵御敌。奥赛罗提升凯西奥为副将,遭到手下旗官伊阿古嫉恨。他设下圈套,诬称凯西奥与苔丝德梦娜有私情,奥赛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气愤,丝毫不容妻子解释就活活扼死了她。伊阿古的妻子哀莱利霞得知惨剧,愤然揭发了丈夫的诬陷罪行,于是真相大白,奥赛罗万分悔恨,可妻子不能复活,他无法原谅自己,在极度悲哀的情绪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故事说明,人在情绪激动时最容易作出极端的决定。奥赛罗杀妻和自杀,都是情绪冲动所为。如果他稍微冷静一些。或者容许妻子解释,再做一些必要的调查研究,或许就不会造成如此悲惨的结局。
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随时保持冷静的头脑,遇到意外变故时学会冷静自救。如同一个人在荒山里迷了路,四下又无人烟,这时候就应该停下来冷静地辨别方向,思考一下该怎么办,然后再继续赶路。否则,不仅会白白地消耗体力,而且有可能背道而驰。当然,要做到处变不惊,冷静从容并不容易。当一个人受到意外伤害或被别人误解、侮辱,严重地伤害了自尊心的时候,很容易失去理智,而在一瞬间作出失常的举动,导致可怕的后果。等到头脑冷静之后方发觉原来的决定是多么的荒唐,行为是多么的愚蠢。这种情绪冲动时所作出的失常决定,常常来自一个人头脑发热时的绝望心理、痛苦心理和复仇心理。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人犯错误。
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要把握自己在激动的时候什么决定都不要做,迫使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去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才可以避免在做决定的时候受情绪牵制,感情用事,才能做到孙子所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在权衡利害得失之后再行动。这也是对一个人性格修养的考验。
生活需要一定的冷处理,无论是工作和事业,还是家庭和社交,意外的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总是难免的。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应当采取冷处理的办法,让被情绪掩盖的真相显露出来,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决定,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你转祸为福,转忧为喜,使人生受益。否则,像奥赛罗那样莽撞行事,害人又害己,实为下策。俗话说:"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待"怒发冲冠"之后,平心静气地处理问题,往往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色。将帅不可"怒而兴师",素民不可怒而行事,是生活中化险为夷的高招。
4 "怒而挠之"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计篇》)这段话就是有名的孙子"诡道十二法"。意思是说,用兵打仗应以诡诈为原则。因此要做到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打;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要向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地;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它;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挫伤他的锐气;敌人辞卑慎行,就要使之骄横;敌人休整良好,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它。在这"十二法"中,就有专门对付暴躁易怒敌人的"怒而挠之"之法,即用挑逗的方法去激怒敌人,使敌人轻举妄动,小不忍则乱大局。孙子的这一用兵思想,不仅是对强敌的策略,也是立身处世,性格修养的要诀。在一定意义上,它也能起到缓冲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作用,不可小视。
任何矛盾都是双方的,二者互为对立,即矛盾的双方都必须以对立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依据。在矛盾冲突中,如果有一方能够暂避一时,或暂不与之正面冲突,就不会促使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就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而且,矛盾还可以互相转化。如对方在气头上,我们再与之理论,必然是火上浇油,不如暂时沉默或者走开,待对方心平气和之后再解决问题,这样坏事也会变成好事。这当然是指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反映大量的经常的恰恰是这些人民内部矛盾,很少有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相反,遇事如果不能忍耐,小事也会变大,人民内部矛盾甚至有可能转化为敌我矛盾。翻阅一些失足青年的档案,就会发现有许多犯罪青年,就是因为不能忍受别人的挑唆、挑衅和挑拨、挑动一类事而失去理智,大打出手、行凶杀人,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了阶下囚。
生活中因小失大的事情很多,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令人陷入困境。有的人为满足自己的权力欲,不惜阳奉阴违,费尽心机,到头来却被权力所害;有的人为了发财,不惜损人利己,伤天害理,到头来落得个千古骂名;有的人因不能忍受一时的痛苦、误解或者羞辱,竟走上离世之途;也有的人为了建造自己的安蛋壳,债台高筑……,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起的终生遗憾。为了满足一时的需要或某种欲望,他们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有的付出了整个的人生。其实,这样做并不值得。
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为人所不能为。大丈夫能屈能伸方能成就大业。汉初名将韩信年轻时家境贫穷,他本人既不会溜须拍马,做官从政,又不会投机取巧,买卖经商。整天只顾研读兵书,最后连一天两顿饭都没有着落,只好背上家传宝剑,沿街乞讨。有个财大气粗的屠夫看不起韩信这副寒酸迂腐的书生相,故意当众奚落他说:"你虽然长得牛高马大,又好佩刀带剑,但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刀捅了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说罢双腿架开,立个马步。众人一哄围上,且看韩信如何动作。韩信认真地打量着屠夫,想了一想,竟然弯腰趴地,从屠夫裆下钻了过去。街上的人顿时哄然大笑,都说韩信是个胆小鬼。韩信忍气吞声,闭门苦读。几年后,各地爆发反抗秦王朝统治的大起义,韩信闻风而起,挥剑从军,终于得到汉王刘邦的重用,拜封为大将军,统领全军,争夺天下,威名四扬。韩信忍胯下之辱而图盖世之功业,成为千秋佳话。"雁雀安知鸿鹄之志",一般人很难理解韩信的作为,所以,周围的人都耻笑他。可是,如果韩信当时一气之下捅死了屠夫,按律当斩,自然就无法再施展自己的抱负。韩信忍辱负重,不同屠夫争一时之短长而毁掉自己的前程,这种忍耐精神,既不是屈服,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委曲求全,以暂时的退让集聚进攻的力量。古往今来,以忍让求取大业者数不胜数,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到魏国司马懿的"装病夺权",人们传颂这些故事,也在佩服他们的忍耐精神。如果勾践和司马懿不是以暂时的忍让,积聚力量,磨炼意志,而是采取公然对抗的做法,将无异于自取灭亡,何谈成就大业?
当然,忍耐并不容易。常言道,"忍"字心上一把刀。没有一定的信念和意志是很难做到的。按孙子的思想,带兵打仗需要忍耐的时候尚且那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更应该提倡一点忍耐精神。为了大局,为了事业,为了安宁,我们不妨忍辱负重,激流勇退。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忍耐是一种美德。它既能体现一个人的宽容大度,也能表现一个人的识时务。我国古代有一首《六忍歌》就是歌颂忍耐精神的:"富有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义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为了美好的人生,我们需要忍耐,应该学会忍耐。
三 抓住机遇--"践墨随敌"
孙子认为,用兵打仗,要"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九地篇》) 。就是说在实施作战计划的时候,要随着敌情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来决定作战方案。孙子认为"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势篇》) 。意思是说,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他总是努力造成对己有利的条件,而不苛求部下,所以他能不强求人力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条件。将孙子这一用兵思想移植到人生中来,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机遇得失等人生课题,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人们都希望有机遇,但机遇并非出于脱离了必然的偶然性,它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结果,是长期积蓄的迸发。孙子在研究兵家战略的时候,就十分重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强调要"践墨随敌"方可"决战事",不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敌人失误的偶然性上。人们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得到更多机遇的光顾,也需要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并不断加以修正,使之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正如巴斯德说的那样,"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所谓有准备的头脑,不仅是时间上的积蓄,而且包含了人的能动的创造力,也即孙子说的"求之于势",只有靠这种"势",经过不遗余力的奋争,才能在偶然中寻求必然,也才能把握机遇,成功的欢乐才会伴随着你。
1. "可胜者,攻也"
孙子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形篇》)意思是说,当我方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应进行防御;在敌人兵力不足的时候,正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要采取进攻的策略,否则战机就会失去。人生也是一样,当机遇之风从我们面前吹过时,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发现并把握它,为人生推波助澜,机遇就会丧失,而这一机遇有可能关系到你一生。所以,在人生的战场上,对于机遇也要采取进攻战略,抓住偶然性背后潜藏着的必然性规律。在人生的海洋中,让生命之帆,驾起机遇之风。
人们常常把机遇看成是一种偶然现象,认为那些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那些一跃而登上成功宝座的人们是"运气好", "碰上了"。其实,把机遇单纯地归结为一种偶然现象是失之偏颇的。因为机遇仅仅给人提供一次机会,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抓住不放,并获得成功,则取决于不同的人。只有那些善于利用机会,勇于抓住机会的人,才是真正的幸运者。机会来了,一定要紧紧抓住,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表面看来属于一种偶然现象,实际上机遇包含着必然性,因为在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的机律。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着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到处能遇到它,它和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这对矛盾范畴,才能真正抓住机遇,让好运伴随你。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总是既包含着必然的方面,又包含着偶然的方面,这种矛盾现象是由于事物因果联系的复杂性而产生的。每一个事物都是由它内部包含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的多种因素综合组成的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同时,每一个事物又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和外部的各种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和作用,事物内部的、主要的因素决定着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这种必然的趋势,由于次要的、外部的因素的作用发生多种多样的摇摆和偏差,表现为种种的偶然性。所以,机遇总是同时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两个方面。自然界发展的必然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是"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表面看来纯粹是必然性的东西,实际上也总是伴随着偶然性,并在事物的必然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偶然性也离不开必然性,二者互相依赖,互相渗透。牛顿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有必然性的,就万有引力定律迟早会被发现来看,是牛顿发现了它而不是别人,这一点又带有偶然性。假如牛顿不是苦苦地追寻,不懈地研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种机遇就不会属于他。可见,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
机遇偏爱勇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由于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一生中充满机遇,甚至在开会、散步或浏览中,也有重要的发现。在北京中山公园散步时,他发现了一个棋盘格式构造的典型标本;在庐山住所附近,他发现一块在天然条件下因自重而发生变形的小砾石,这对于探索岩石的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太行山、黄山、鄱阳湖考察时,他发现了"U" 形谷、冰川擦痕和冰碛,找到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确凿证据……这样多的机遇偏爱李四光,是不能仅仅用偶然性加以解释的。应当说,是他的探索精神和机遇结了缘。
如果缺乏勇敢追求的精神,机遇就可能与我们失之交臂。德国化学家维勒因为错过机遇,使钒的发明权落到了琴夫斯特木手里,维勒十分懊悔。他的老师柏米里乌斯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北方一所秘密的房子里,住着一位绝顶美丽的女神,她的名字叫凡娜迪斯。有一天,一个小伙子来敲她的房门,试图向她求爱。但是,这位女神听到敲门声以后,仍旧舒服地坐着,心里想:"让来的那个青年再敲一会儿吧。"可是,敲门声响了一次就停止了,敲门人没有坚持敲下去,而是转身走了。这个人对于他是否被女神请进去,显得满不在乎。"他究竟是谁呢?"女神也觉得很奇怪,她赶忙奔到窗前,想去瞧瞧那位掉头离去的小伙子。"啊!"女神惊奇的自言自语地说:"原来是维勒!好吧,让他白跑一趟是应该的,如果他不那么淡漠,我会请他进来的…….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来敲门了。这次来敲门的人和维勒大不相同,他一直敲个不停。最后女神只好开门迎客,进来的是漂亮的小伙子琴夫斯特木,他和女神相会了。他们结合以后,就生下了新元素"钒".
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说明,机遇总是属于那些善于思考,执着追求的勇敢者,而总是让那些对于机会采取漫不经心或者畏缩的人感到遗憾和失望。假如机会来到你面前,而你却不加以珍视,轻易地放走她,她也许就会不再来光顾你了。因为机遇是一个高傲的女神,你总要经过一番努力,才有可能得到她。执着追求机遇的人之所以常常幸获机遇,正是因为他们往往是机遇的知音。正如肖伯纳所说:"人们总是把自己的处境归咎于机会不好。我不相信机会,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自己创造机会。"肖伯纳也正是通过创造机会同机遇结了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寻找机会,创造机会,做机遇的朋友。
2. "兵贵胜"
孙子曰:"故兵贵胜,不贵久。" 《作战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九地篇》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用兵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可见,孙子崇尚兵贵神速,而反对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法。人生中的机遇稍纵即逝,一旦失去,就难以复回。所以,机遇一旦出现,你不要迟疑观望,不要消极等待,而要当机立断,抓住不放,直至成功。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旦失去,便无法挽回。大哲学家培根说过:"机会先把前额的头发给你捉而你不捉以后,就要把秃头给你捉了;或者至少他先把瓶子的把儿给你拿,如果你不拿,它就要把瓶子滚圆的身子给你,而那是很难捉住的。在开端起始时善于抓住时机,再没有比这种智慧更大的了。"所以,当机会到来的时候,必须毫不犹豫地迅速捕捉,要像孙子说的那样"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九地篇》) 。当条件尚未成熟的时候,要像处女那样耐心等待,创造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像逃脱的兔子那样迅速出击,抓住机遇不放。
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不要忽略,粗心大意往往机失掉机会。历史上有这样一件事,很能说明"兵之情主速"的道理。18世纪后半叶,欧洲探险家来到澳大利亚,发现了这块广袤千里、丰饶富足的"新大陆"。随后,白人殖民者蜂拥而至,为抢占土地展开了激烈的角逐。1802年,英国派遣弗林达斯船长率双桅帆船驶向澳大利亚。与此同时,法国拿破仑也命阿梅兰船长驾驶三桅船鼓帆而往。经过一番航海较量,法国先进的三桅船捷足先登,抵达并抢占了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并将该地命名为"拿破仑领地"。欣喜之余,好奇的法国人发现了当地特有的一种珍贵蝴蝶,为了捕捉这种色彩斑斓的珍蝶,他们忘记了肩负的使命,全体出动一直追到澳大利亚腹地。这时,英国人的双桅船也开到了,他们看到了停泊在那里的三桅船,沮丧之际他们惊喜地发现先期到达的法国人却无影无踪了。于是,弗林达斯船长立即命令手下人安营扎寨。等到法国人兴高采烈地带着蝴蝶回来时,这块面积相当于英国大小的土地,已经掌握在英国人手中了,而留给法国人的只是深深的懊丧。可见,成功没有彩排的机会,坐失良机本身就意味着将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拱手送给他人。
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一闪而过的机遇让你抓住了,就是你的"幸运"。一旦让它溜掉了,回过头来再去追逐就不大容易了,更何况别人也在追逐它。记得一位作家说过,生活就像是一次棋赛,坐在你对面的就是"时间"。只要你犹豫不决,就将被淘汰出局。如果你不断进击,还有获胜的可能。拖延往往会把一个人逼得走投无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握今天。因为,昨天已经属于过去,明天尚未到来,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今天。在基督诞生500年前,希腊哲学家希扣利提斯告诉他的学生:"每一样事都会变,除了变化律。"他说,"你不能两次踏进同样的河水",河流每一秒钟都在变,踏河水的人也是如此。生活是川流不息的,只有今天,才是一定的。将来的事情很难说,因为它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而昨天的许多梦想都要靠我们今天的努力,才能使它其中的一部分有可能变为现实。机遇永远只在今天,而不在昨天,也不能指望它在将来会伴随你。我们拥有的也只有今天,所以我们把握了今天,就会有机会享受未来。一切美好都将取决于今天,如果我们总是怀念过去,就会淡视今天;如果我们总是想着还有明天,我们就会虚掷今天。古诗说得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孤独的人喜欢回忆,可越回忆越孤独,因为过去那些热闹的日子同现在的反差总是很大;富于幻想的人喜欢依靠明天,可越依靠越失望,因为离开了今天的努力,一切希望都将化为泡影。而最宝贵的就是今天,机遇在今天,希望在今天。改革大潮给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同等的机会,不要坐失良机。让我们记住孙子的话:"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形篇》) 。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同时又不放过能够战胜敌人的机会。
机会可以争取,但不能强求。当机会到来的时候,聪明的人一定会抓住不放,并利用它驶向成功的彼岸。当机会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他也会创造条件,争取机会。这个创造条件争取机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等待机会降临的过程。只是这种等待具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它不是平时那种消极等待,而是怀着一种信念,一种期待的积极等待。这种等待好比军事上的战略防御和等待战机。孙子在《形篇》中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是说从前那些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然后等待时机战胜敌人。战争中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就要采取积极防御,以等待战机,一旦条件成熟,战机到来,就采取进攻战略,夺取胜利。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只有平时积极努力,创造条件的人,届时才能把握时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的这种"防御"时间有时会很长。
等待,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有真正懂得等待的人,才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走向成功。有一位男青年突然失恋了,女友留下的只是轻轻的一句话:"我还小。"那个男青年当时又失望又气愤,想冲上前去揍她一顿,但他终于没有那样做。后来,他看了一部美国电影《罪恶》,从中受到了启示: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海伦·朱诺说:"我们结婚吧。"海伦却温柔地劝慰他:"男人应该学会等待。"于是,男主人公便在激动中等待,在烦恼中等待。待到海伦逃过仇人的杀手隐退时,他终于等到了她。这部电影使那个男青年懂得了等待。一天他拦住女友,一字一句地说:"你记着,我会豁出青春,豁出生命等你,等你长大。"她惊奇地细细地看了男青年一眼。就为了那惊奇的一眼,他学会了等待。三年后,他终于等到了她,他们生活在一起,相亲相爱了。
显然,等待并不是放弃,因为"不可胜者,守也" (《形篇》) ,这种防御也是争取胜利的手段。如果认为条件尚不成熟就先行放弃了,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成功。有人说,等待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好运气也许会在等待中失落。生活中并非没有这种可能,所以,我宁愿说,等待是人生的一种冒险生涯,不过,险中取胜,其乐无穷。
等待,往往会出现奇迹。当你认为自己的努力即将付之东流的时候,你梦想得到的竟奇迹般地出现在你面前,那种心情是很难描绘的。美国著名作家劳拉曾对人说过:"亲爱的,你必须经常留一手,好叫人突然大吃一惊。否则,一切都像预期的那样,会令人厌倦的。你也得给上帝留点余地,让他有计可施,生活才会充满新奇。"不过,别忘了,等待的过程,就是准备的过程。否则,当奇迹发生的时候,你会措手不及的。如果你不是积极的等待,奇迹或许永远与你无缘。
等待,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一种交际艺术。美国新泽西州一家印刷公司的老板知道另一公司想买下他的一部旧印刷机,十分高兴。他仔细计算后,把卖价定为250万美元,还想好了怎样谈这笔生意。他坐下来和对方洽谈时,心里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先等一等。"对方很快就打破缄默,滔滔不绝地指出那部机器的好坏。他则一句话都不说,然后对方说:"我们给你350万美元,一分钱也不能再多了。"不到一小时,生意谈妥了。等待,使这个印刷公司的老板没费吹灰之力就多赚了100万美元。等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了的策略。战场上的防御战术有时候能扭转战局,赢得战机,在被动的情况下重新掌握主动权。所以常言道,很少有人因为不开口先说话而后悔。一位作家说:"沉默是金。"等等再说话,并不意味着退缩,而是给自己留有思考的余地,选择的余地。因而,等待是一种人生艺术,一种处世策略。
当然,等待离不开信念,有希望地等待是一种积极的等待。著名作家帕特·伯恩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卖花的老太太穿得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可是,在她那又老又皱的脸上却荡着喜悦。作家对她说:"你很能承受烦恼。"卖花的老太太却说:"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以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麻烦时,就学会了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任何灾难深重的日子里都不要放弃希望,不要放弃生活的信念,耐心等待一个时期,事情也许很快会有转机。因为,世界上的事情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当你濒临绝望的时候,希望会来到你身边;当你倒霉透顶的时候,机遇可能就要来到你的面前。
看过《列宁在十月》这部电影的人,大概都记得瓦西里在革命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对他的妻子说的一句话:"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就是信念,生活中的精神支柱。有了它,我们就能等而不悲,等而不靠,而是在等待中去创造人生的奇迹。马克思曾经说过: "最先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因为,最先投入新生活的人就像战场上最先到达阵地的部队一样,战斗还没有打响,就已经胜了一半。正如孙子所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虚实篇》)意思是说,凡是先占据战场而待机歼敌的就可以以逸待劳,获得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则因快速急进而仓促应战,势必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他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孙子这里论述的是争取战争主动权,生活中也有抢先一步,掌握主动权的问题。
人们羡慕最先投入新生活的人,因为他们是幸福的,尽管他们生活得可能并不富裕、并不轻松,但他们在新生活中尝到了人生的乐趣,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在他们眼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生活每时每刻在召唤。这样的一生,当然令人羡慕。李大钊、***、陈独秀等优秀青年,首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组建了中国共 产 党,并开始领导中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而奋斗。他们的人生是令人羡慕的;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许多热血青年,不甘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毅然奔赴抗日斗争最前线,奔向延安,投身于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他们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新中国成立后,那些最先投入祖国建设事业的人,那些最先走出庭院参加生产的家庭妇女,那些最先为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贡献青春的人,那些在祖国幼年时期,就立志于建设大西北,开发大油田,向荒山要粮的人,他们的生活同样是令人羡慕的;许多知识青年,身在"广阔天地",心里却想着如何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始终没有放弃文化课的学习,因而,当国家重新恢复高考制度时,他们一跃而成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他们的人生也是令人羡慕的;那些有家庭的大龄青年抓紧补习功课,终于进入了业大、函大、电大,他们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特殊的形式最先完成了学业,他们的人生虽然坎坷,也是令人羡慕的。因为,他们是怀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种驾驭生活的心情,主动投入学习的,他们没有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作为一种义务,一种责任,主动索取,与时俱进。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他们是幸运的。相反,当形势所迫,一些"后处战地"的人意识到不学不行了,这个时候学习对于这些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压力,一种负担,一种苦差事,处处被动。
生活中许多时候,需要抢先一步。抢先一步会使你受益匪浅。求职需要抢先一步,动作迟缓,优柔寡断,有限的名额就可能被人占满;恋爱有时也需要抢先一步,两个人同时爱上一个人,抢先一步的表白,抢先一步的行动将使情敌丧失良机,当然,前提是在对方正在选择和犹豫时;经商需要抢先一步,抢先一步的设计,抢先一步的出售,可能让你在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生活中常常需要有一点超前意识,当你已经攀上高山顶峰的时候,当你在那里观赏无限风光的时候,山下和山腰的人仍在艰难的行进攀登之中,那种先睹为快,以逸待劳的感觉,怎能不令人自豪,怎能不让人羡慕。这就是孙子所说"先处战地"的内涵所在。
3.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孙子曰:"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虚实篇》)意思是说,在战前要通过认真的筹算,分析对敌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试探一下敌军,以便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侦察一下敌情,以便了解哪里有利哪里不利。孙子正是利用这些方法来权衡战场上的利弊得失,以获取战争的胜利。同样,生活中机遇的得与失也是相伴而行的,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从前塞上有一个人,骑马的技术并不好,可是很爱骑马。有一天,他惟一的一匹马跑了,旁人都替他惋惜,他的父亲却说:"怎见得这不是一件好事呢?"几个月后,跑掉的那匹马带了另一匹马回来了,旁人都来庆贺,他的父亲又说:"怎见得这不是一件坏事呢?"果然,没过多久,因为他骑马的技术不好,从马上摔下来,把腿跌断了。这时,旁人都表示怜悯,他的父亲却说:"怎见得这不是一件好事呢?"不久,发生了战争,壮丁都被抽去打仗。塞上的人,十有八九都战死了,塞翁的儿子却因跛脚没有被抽去打仗,保全了性命。
这个故事固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宿命论色彩,但对于我们理解人生机遇的辩证关系,有一定帮助。机遇同祸与福一样都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个故事同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样,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是辩证法的重要方面。我们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坏的东西可能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能引出坏的结果。所以,人们喜欢"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这句成语。其实,得就是失,人们在得到的同时也就失去了,只是对象、方式、时间不同而已。得到了这样东西,就失去了那样东西,现在得到了将来也许会失去。当然,从这个特定的意义上讲,失也就是得,失去的同时,也就得到了。***在他的思想得到实现的同时,就失去了六位亲人;马克思在为《资本论》的写作而奋斗的时候,也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保尔、张海迪失去了行动的自由,却为自己插上了思想的翅膀;张华、欧阳海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却保全了他人的生命……应该说,他们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用宝贵的东西换来了更有价值的东西,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是,现实生活中却也有不尽然的事情。人们奋力争夺的东西往往是最没有价值的东西,诸如职称、工资、权力、地位等等,而被许多人所忽视的恰恰是无比珍贵的,诸如生命、人格、尊严、自由、信义、友情,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发展的悲剧。人们在争夺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的同时,又失去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肖伯纳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得不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你得到了心爱的东西。"所以,得到了不必高兴,失去了不必懊丧。该得到的早晚都会得到,该失去的想留也留不住。得到了不要忘乎所以,失去了不要再失去。谁没有失意的时候,谁没有失手的时候,反正已经失去了,不如潇洒些,免得再失去风度,相信该你得到的迟早会属于你,只要你付出了代价,也作了一定的努力,不如一切顺其自然。在得与失的天平上不必斤斤计较,过多地权衡反而会失常。拼命想要的东西,如果得不到会万分痛苦,期望值越高失望的心情也越厉害;不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反而高兴,得到了就是负担;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得到得不到都会觉得无所谓。所以,官瘾大,个人利益强,过分看重金钱的人,常常陷入痛苦。岂不知,在得到这些东西的同时,失去的将会更多。
有所付出必然有所得。一切欢乐都是在付出了痛苦的代价之后而得到的。虚假的愉快与真实的快乐之区别就在于:真实的是先付出而后享受,虚假的是享受过后便要付出代价。如同我们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得去帮助别人;要想得到他的理解,就要首先去理解别人;要想得知己,就要支付友情,等等。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和一位美国女人,在30年代演出了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震惊世界的一出爱情悲喜剧。爱德华这位40岁尚未婚娶的王子,竟然爱上了一名美国普通有夫之妇,并为她情愿放弃王位。按世俗的观点,人们会认为爱德华八世的举动太轻率,不值得,觉得他失去的太多。其实不然,他虽然失去了显赫的王位和与之相伴的荣华富贵,然而,他却得到了人类真挚的爱和真正的幸福。因为人生是短暂的,何不活得轻松愉快一些,放松一些,真实一些。
四 拼搏奋斗--"禁祥去疑"
孙子认为:"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九地篇》)孙子这段话,精辟地分析了战场上的环境因素对士兵心理的影响,强调在军队处于"甚陷"、"无所往"的不利情况下,要"禁祥去疑",禁止迷信,消除疑虑,以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作到"甚陷则不惧",才能使军队"固"、"拘"、"斗",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直至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战场上是这样,人生也是如此。大凡成就事业者,他们既不靠天地,也不迷信鬼神,而是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苦苦追求,奋发拼搏,才使人生灿烂辉煌。女排姑娘们,在强手如林的世界排坛上"甚陷则不惧",靠着拼搏精神和为国争光的信念,披荆斩棘,一路冲杀,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当然,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生活在现代化的环境中,但满脑子却信奉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孙子视为"不可取"的鬼神,这实在是时代的悲哀。
1. "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孙子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九地篇》)意思是说,士卒处于危险境地,但只要努力作战,也能转危为安;士卒陷于死地,但只要拼死作战,转死为生。在战场上,军队陷于危险境地,经过努力可以转败为胜。在生活中,只有当人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和坎坷之后,才能懂得怎样去生活,去拼搏,去奋斗,才能懂得怎样去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陷入危境,无疑是一件坏事,它给人们带来危险,带来困难,只有冲破危境,才能转危为安;但转危为安的同时,就消除了危险,就解决了困难,就取得了胜利,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这就是矛盾的转化,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着的双方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向着它的对立面所处的地位转化。如果我们不了解转化的这种必然性,当我们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地时,就容易悲观失望。如果我们了解了矛盾转化的必然性,就会对一切事情充满信心,从而战胜艰难困苦,取得成功。
危难之中往往造就英雄,身处绝境有时也能死里求生。《淮南子》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个名叫次非的,得到一把宝剑,兴冲冲地渡河回家。正当渡船划到河中心时,突然窜出两条蛟龙,在他的渡船周围兴风作浪,船上的人都被吓得魂飞魄散,不知怎样才好。次非不慌不忙地问船老大:"你说,在这种情况下,船里的人还能保全性命吗?"船老大说:"这是有死无生的,还有什么办法呢?"次非合上眼睛想了想,立刻拔出剑来说:"以前那些被蛟龙所害的人,都是因为他们在危急的时刻,虽然有武器,也不敢和蛟龙拼个你死我活,结果呢,性命还是不能保全。现在已是性命不保的时候了,我还能爱惜这宝剑吗?"次非便跳进江里,刺杀了蛟龙,船上的人也都保全了性命。这个故事说明了孙子所说的"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的道理。假如不是江中遇难,次非也就不会成为英雄。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事物的转化是有条件的。次非如果不是拔剑而起,拼死同蛟龙搏斗,全船人的性命也就保不住了。许多事情都是这样。春秋时期,吴国的军队把越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越王勾践忍受着奇耻大辱,被迫带着妻子到吴国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三年后,勾践被释放回国,他立志洗雪国耻。为了不致让安逸的生活把自己报仇的决心消磨掉,晚上他不睡舒适的床铺,而是睡在柴草堆上,用戈当枕头,在屋里还吊着一个苦胆,每天早起后、晚睡前以及吃饭时,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使自己不忘亡国大耻。越王勾践发奋图强,终于使越国兵精粮足,富强起来。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领大军再一次进攻吴国,把夫差围困起来。夫差自杀身亡,吴国灭亡。勾践大会各国诸侯,做了春秋时期最末一个霸主。
人的韧性和强度往往与他的阅历有关。不到山区,不会知道路途的曲折,不到江海,不会知道海水的深浅,失败孕育着成功,错误会使人变得聪明。人们都希望成功,可是成功有时会使人昏聩、陶醉,使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价值,使人变得浮躁;人们都讨厌失败,可是失败有时会使人清醒、冷静,使人重新估量自己的存在,使人变得聪明起来。"人的聪明和自己的明智及道路的选择,往往在失败以后。"所以,失败未必是一件坏事,至少它可以使我们重新振作起来,总结失败的教训,架起成功的桥梁。英国作家肖伯纳的童年并不幸福,缺少母爱和父爱,15岁失学,20岁只身到伦敦孤军奋战。当时,肖伯纳就好像一叶扁舟掉进狂飙飞卷的大海。他虽然用尽气力,把全部时间都用来写作,仍然不断地遭到失败。他写得快,出版社退稿也快,发表小说的美梦变成书稿发霉的现实,甚至狼狈到连寄稿邮票都买不起的地步。落魄的肖伯纳踟蹰在伦敦街头,不时地设法掩盖裤子后面的窟窿、鞋底的大洞。为了使他能够生活下去,妈妈常常到面包店、菜店赊账救济他。恶劣的生活环境,没有使肖伯纳放弃手中的笔,当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失败和痛苦之后,肖伯纳这个小人物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拥有了世界各国许多读者,他的戏剧更是受到人们的欢迎。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只有经历了苦难的岁月,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有人说生活中不播下苦种就不会收获甜蜜。
可见,失败、挫折、困难和险境,都可以成为攀登生活高峰的阶梯,使我们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因此,"陷于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扭转乾坤,力挽狂澜,使自己绝处逢生。跌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爬起来继续赶路。让我们记住哲学家培根所说的一句话:"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2. "不可取于鬼神"
孙子曰:"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用间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领兵作战事先要了解敌情,不能祈求鬼神,不能用类比的方法去推测,不能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必须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口中去获取。那种靠祈求鬼神,靠用类比的方法去预测和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听天由命"撞大运"的行为。这种行为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是十分有害的。因为运气常常是靠不住的.
这种"撞老太太运"的思想,实际上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客观唯心论的世界观是荒谬的,不管它的道理讲得怎样动听,它仍然像主观唯心论一样,经不起生活事实的验证。著名哲学家艾思奇认为,要在我们日常思想中找客观唯心论,最好的材料就是公式主义的思想。凡是有公式主义毛病的人,都不会按照事实的具体情况灵活解决问题,不管在什么情形下,他们永远只会用一套呆板的办法去办事。把从外国学来的一套阵地战术,也想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照搬硬套。抗战初期,国民党中一些人主张用曾国藩打太平天国的办法,以守为主,以攻为辅,反对游击战、运动战。这是公式主义的突出表现。"公式主义的思想基础,就带有客观唯心论的性质",因为"它把一些固定了的思想公式看作决定一切的东西,以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要受这些公式的支配和安排,而不知道世界万物
作者:jackxiang@向东博客 专注WEB应用 构架之美 --- 构架之美,在于尽态极妍 | 应用之美,在于药到病除
地址:https://jackxiang.com/post/1960/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