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戴志康sns神话背后的悖论
这个帖子想谈一个靠sns能否留住一个网友的问题。
在说之前,请大家问自己一下,你平时用多少个IM软件?平时最经常去多少个网站?
我的核心观点是:
1只有以精彩的可读性非常强的内容聚合(bbs,博客)作为依托的网站母平台,形成的深度sns互动,才能留住网友。
2浅度的sns互动并不能留住用户。
茄子在sup的uchome思路后的跟帖,我今天才看到,茄子说:“希望大家都思考下。难道您不希望巩固自己站内的人际关系吗?如果一个站内的人和我没有任何联系,是可以很轻易地离开,但是如果一旦产生关系了,离开与否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了。就好比为什么出来这么多聊天工具,甚至有些做的比qq还好,还免费,为什么我们一直离不开qq?”
茄子的话的意思是,如果社区程序系统,有sns的人际关系互动,就会产生关系,网友就不会轻易离开网站。茄子这里忽视了一个问题,一个人,会把几个sns 互动关系的网站作为自己“深度活动”的地方?不会很多.大多数情况下,就好像使用im软件一样,一个或两个,比如我用QQ和飞信。再多的im我不会装,麻烦,我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理那么多im上的人。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sns。
按照茄子的说法,有了sns关系就会留住用户,那么这么多使用discuz的论坛在一个网友的生活里,他会在很多sns里花时间吗?答案是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受到精力的制约,作为“深度活动”的sns,他只会在不多的如一两个sns网站作为自己的home。到处都是home,就没有home了。这就是sup和茄子的关于sns畅想的悖论。
sup说:“一旦有了好友群体在,我们便离不开了他。百度上面的好友,跟新浪上面的好友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我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中的人。”
但实际情况可能是,我会把百度上,新浪上我的好友,都加到我的QQ上,或者我的某个sns网络(必然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某个sns,如海内)上来联系。因为我不希望“好友”这种人际关系太分散,不好管理,我的精力顾不过来。人际关系管理的原则是“集中”。这说明sns人际关系网络是巨头和寡头的市场。
但是你会去多少个论坛逛?
答案是很多很多个,因为有很多很多精彩的内容。我只用看看就好了,有用的就看,看完就走。这种“想走就走”,本身就是一种符合人互联网阅读习惯的规律。这种喜欢就在论坛浏览一下回回帖就走的规律,并不会随discuz强推uchome,建立起sns而改变。用户愿意多留在这里的根本还是,他在这里有“内容上”的收获。
这就回到结论1:
1只有以精彩的可读性非常强的内容聚合作为依托,形成的深度sns互动,才能留住网友。
同时应该清晰地认识到,sns,有“深度活动”的sns,也有“浅度活动”的sns。深度sns活动,就是把这里当家,当home,每天花很多时间在这里。那么这有哪几种情况会形成深度sns活动呢?
第一种,真人网络。而且必须是特定组织层次的真人网络,真人对这个网络的现实依赖性很大。学校的学生是一个很特定的例子。
第二种,用户的职业体系人际关系网络。
第三种,用户非常喜欢的某种兴趣爱好内容。注意这里是非常喜欢,不是一般的喜欢。这种兴趣几乎是他的人生某种精神寄托。
我不否认有一些符合上面的特征人群的网站会形成深度sns活动,用户把这里当home,但是大多数网站,对它的大多数用户而言,只是用来看,用来“浏览” 的,并不能形成深度sns活动。这并不是这些网站的悲哀,而是它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就好像论坛里活跃发帖用户,永远只是总用户的10%不到一些。
这里得到结论2:
一个浅度的sns对留住用户,会起到辅助性作用,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这个帖子想谈一个靠sns能否留住一个网友的问题。
在说之前,请大家问自己一下,你平时用多少个IM软件?平时最经常去多少个网站?
我的核心观点是:
1只有以精彩的可读性非常强的内容聚合(bbs,博客)作为依托的网站母平台,形成的深度sns互动,才能留住网友。
2浅度的sns互动并不能留住用户。
茄子在sup的uchome思路后的跟帖,我今天才看到,茄子说:“希望大家都思考下。难道您不希望巩固自己站内的人际关系吗?如果一个站内的人和我没有任何联系,是可以很轻易地离开,但是如果一旦产生关系了,离开与否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了。就好比为什么出来这么多聊天工具,甚至有些做的比qq还好,还免费,为什么我们一直离不开qq?”
茄子的话的意思是,如果社区程序系统,有sns的人际关系互动,就会产生关系,网友就不会轻易离开网站。茄子这里忽视了一个问题,一个人,会把几个sns 互动关系的网站作为自己“深度活动”的地方?不会很多.大多数情况下,就好像使用im软件一样,一个或两个,比如我用QQ和飞信。再多的im我不会装,麻烦,我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理那么多im上的人。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sns。
按照茄子的说法,有了sns关系就会留住用户,那么这么多使用discuz的论坛在一个网友的生活里,他会在很多sns里花时间吗?答案是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受到精力的制约,作为“深度活动”的sns,他只会在不多的如一两个sns网站作为自己的home。到处都是home,就没有home了。这就是sup和茄子的关于sns畅想的悖论。
sup说:“一旦有了好友群体在,我们便离不开了他。百度上面的好友,跟新浪上面的好友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我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中的人。”
但实际情况可能是,我会把百度上,新浪上我的好友,都加到我的QQ上,或者我的某个sns网络(必然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某个sns,如海内)上来联系。因为我不希望“好友”这种人际关系太分散,不好管理,我的精力顾不过来。人际关系管理的原则是“集中”。这说明sns人际关系网络是巨头和寡头的市场。
但是你会去多少个论坛逛?
答案是很多很多个,因为有很多很多精彩的内容。我只用看看就好了,有用的就看,看完就走。这种“想走就走”,本身就是一种符合人互联网阅读习惯的规律。这种喜欢就在论坛浏览一下回回帖就走的规律,并不会随discuz强推uchome,建立起sns而改变。用户愿意多留在这里的根本还是,他在这里有“内容上”的收获。
这就回到结论1:
1只有以精彩的可读性非常强的内容聚合作为依托,形成的深度sns互动,才能留住网友。
同时应该清晰地认识到,sns,有“深度活动”的sns,也有“浅度活动”的sns。深度sns活动,就是把这里当家,当home,每天花很多时间在这里。那么这有哪几种情况会形成深度sns活动呢?
第一种,真人网络。而且必须是特定组织层次的真人网络,真人对这个网络的现实依赖性很大。学校的学生是一个很特定的例子。
第二种,用户的职业体系人际关系网络。
第三种,用户非常喜欢的某种兴趣爱好内容。注意这里是非常喜欢,不是一般的喜欢。这种兴趣几乎是他的人生某种精神寄托。
我不否认有一些符合上面的特征人群的网站会形成深度sns活动,用户把这里当home,但是大多数网站,对它的大多数用户而言,只是用来看,用来“浏览” 的,并不能形成深度sns活动。这并不是这些网站的悲哀,而是它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就好像论坛里活跃发帖用户,永远只是总用户的10%不到一些。
这里得到结论2:
一个浅度的sns对留住用户,会起到辅助性作用,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jackxiang@向东博客 专注WEB应用 构架之美 --- 构架之美,在于尽态极妍 | 应用之美,在于药到病除
地址:https://jackxiang.com/post/2035/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