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我老家在重庆丰都江池,打从小就听家里人说是石柱有一个叫秦良玉的女人很厉害,当地人叫秦氏妇人,其死后发了72个假坟,大家到目前为止没有找到其真坟(我们那地擅于挖坟求宝),而我在初中还以为是秦始皇(但他是男人),去年看了下明朝那些事儿在崇祯皇帝发现有么个人,但没有想到她还是我们那边的人,一看这人还真猛人也,这人在我们那边的名气很大,为此,特给予记录转载。
渝东有县名石柱,境内多山,山上多柏树、松树。这仿佛是女娲补天时便留下的特征,至今没发生什么大变化。十七世纪中期,石柱人把树枝砍下,削去树皮,露出白色,然后装上金属枪头,称为“白杆枪(一种特殊的钩镰枪)”,并以此装备当地土兵队伍,是为当时远近闻名的“白杆兵”。因松柏之树较铁为轻,且其韧性很强,不易被刀砍断,丝毫不逊于钢铁,所以石柱土兵操作起来十分便利,作战也十分敏捷,战斗力较强。在大明王朝逐渐衰落的时代,在其首领秦良玉的带领下,白杆兵为保境安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良玉,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登上正史的女英雄(囿于各种原因,花木兰、杨门女将等女中豪杰未能跻身正史,只在人们心中永远流传)。《明史•秦良玉传》说:“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她于1574年出生于忠州(今忠县)鸣玉溪,自幼嗜武,武艺高超,年长出嫁石柱土司马千乘,在丈夫被明朝宦官害死后,因子年幼,她继任石柱宣抚使。秦良玉训练了一支人数少、素质高的白杆兵,率领他们平定重庆奢崇明等人的叛乱,并三次北上勤王,抗击入侵的后金(即清朝)兵。泰昌元年(1620年)秦良玉率兵北上抗击后金,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在浑河曾以三千白杆兵抗击数万后金兵,其弟秦帮屏英勇战死,但最终获得胜利,后又于崇祯三年(1630年),前往北京勤王,受到崇祯皇帝题诗四首嘉奖: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古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手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胡虏饥餐誓不辞,饮将鲜血带胭脂。
凯歌马上清吟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虏胡,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北京至今有地名曰四川营,传说是秦良玉当时驻兵之地。清顺治三年(1646年)秦良玉被南明政权封为“太子太保忠贞侯”,并准备带队前往福州救援,因福州过早陷落而未成行,顺治五年(1648年),秦良玉病逝于石柱。
翻开历史,聆听云烟,秦良玉的最大功绩乃是使明末清初的石柱成为渝东南的世外桃源。史载,当时四川久经战乱,百姓十室九空,川东地方(石柱除外)仅剩数万人,新建立的清朝廷最终不得不从湖广大规模移民。而在秦良玉的保护下,石柱成为当时渝东人民远离兵燹之苦的唯一乐土,附近丰都、忠县、梁平、万州等地民众纷纷进入石柱避难,至清初战乱初步结束,石柱人口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近十万人,与整个川东地区所剩人数形成天然对比。一代文豪郭沫若因此曾赋诗称赞秦良玉是“石柱擎天一女豪”。
2005年春天,离秦良玉去世已经357年后,走在石柱热土上,我仍能随处听到这名女杰留给人间的传说与功绩,有关秦良玉的文化似乎也满地皆是。为纪念这位女杰,石柱人在城西的旗山广场上为她立了一座雕像,她手持白杆枪,跃马长空,仿佛要扫尽外来寇、为民谋平安。在小城东南方回龙山上,三教(即儒、道、释三教)寺遗址显示着石柱各种文化的交融,昭示着秦良玉纳采百家的宽广胸怀。离城数十里的关隘万寿寨,则是当时石柱人民真实抗击外来侵略的鲜活佐证,甚至离城很远且临近万州、湖北利川的佛家古刹河嘴乡银杏堂,也有关于秦良玉曾想在此修建石柱城的传说。
较场坝、太保祠、玉带河(护城河)、古城坝,这些地名都因秦良玉流传至今。在她生活过的忠州、石柱两地,人们喜欢把未出嫁的女孩称为“女将”,说到某个女孩,他们总是说“那个或这个女将”,这也是人们尊崇秦良玉英勇武姿的缘故。据说,全国只有忠县、石柱两个县的人民有此称谓。这是一种怀念,也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特定的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女人都因男人而出名,像虞姬因项羽、貂婵因吕布、西施因勾践夫差,而秦良玉则不然,她以自己的赤心忠胆、绝妙武艺、保境安民出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被人迫害早逝的丈夫马千乘却因她而为世人所永远记住。为此,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石柱师范读书时,少不更事、意气风发的我曾出了一副上联:“秦氏良玉岂只值马千乘?”至今仍未能找到恰当的下联。我想,如果马千乘不早逝,在明清交际的天空下,石柱是否也能像秦良玉一样真正实现平安呢?当然,这仅仅是不能实现的想象。
补充:
————————————————————————————————————————————————
观崇祯皇帝有生之年,享国日浅,遭逢多难,很少有闲情逸致吟诗作赋,除赠秦良玉诗外,仅有赠杨嗣昌的五绝诗传世。迢迢西南边陲一位女土司,竟能得皇帝面见赐诗,秦良玉当属古往今来第一人。
到了崇祯时期,明朝已是内忧外患,烽烟四起。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率军破夔州,进围太平,秦良玉提兵至,张献忠苍惶逃走。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末和李自成张献忠齐名的农民起义领袖罗汝才率部进入巫山,为秦良玉连败,罗汝才主师大纛被夺,副手“塌天”被生擒。
但此时整个明朝已是到了崩溃的边缘,镇压起义军的都师杨嗣昌在其战略部署上愚昧阴险,毫无领军之才,四川巡抚是邵捷春又是固守成规,秦良玉也是独木难支。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杀。张献忠领军入川,占领大片地区,杀人无数,建立“大西”政权。只有遵义、黎州及秦良玉的石柱地区未归于"大西"。慑于秦良玉威名,张献忠部不敢入犯石柱。张献忠派人向秦良玉等土司送去封赏印信,各地土司大多畏惧接受。秦良玉接到印信,马上当众毁之,慷慨言道:“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地步,怎能以残余之年以事逆贼!石柱一地有敢从贼者,族诛之!”不久,秦良玉独子马祥麟先前被明廷征调到湖广御敌,战死于襄阳。死前,他给母亲写信:“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见儿子绝笔血书,
秦良玉泪下如雨,心如刀割,但她乃大义妇人,提笔在信纸上写道:“好!好!真吾儿!”
清军占据北京后,残余的南明政权相继有弘光、隆武、永历数帝,隆武帝封秦良玉为太子太保,忠贞侯。但秦良玉本人年逾古稀,不可能再有较大作为。
1648年,(Lssdjt.com)永历帝派人加封秦良玉为太子太傅,四川招讨使。久卧病床的女英豪跃然而起,拜泣曰:“老妇人朽骨余生,实先皇恩赐,定当负弩前驱,以报皇恩!”
1648年7月11日( 清顺治五年五月二十一日),秦良玉就因病重抱恨而终,薨于大都督府玉音楼。其孙葬祖母于回龙山,享年75岁,墓碑题文可彰示这位女中丈夫不屈的气节和赫赫功勋:“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持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贞素秦太君墓”。
后清军入川,平定张献忠等起义军,下令不得损坏秦良玉的坟墓,一直保存到解放后,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红色浪潮中,被砸墓挖棺,抛骨于野,使人不胜叹息!
后人多人凭吊秦良玉,留下不少诗章,唯清末秋瑾女侠最佳:
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马家妇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执掌乾坤女土司,将军才调绝尘姿。花刀帕首桃花马,不愧名称娘子师。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娥媚。吾骄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此。
来自:http://www.todayonhistory.com/7/11/WoGuoGuDaiWeiYiNvJiangJunQinLiangYuShiShi.html
渝东有县名石柱,境内多山,山上多柏树、松树。这仿佛是女娲补天时便留下的特征,至今没发生什么大变化。十七世纪中期,石柱人把树枝砍下,削去树皮,露出白色,然后装上金属枪头,称为“白杆枪(一种特殊的钩镰枪)”,并以此装备当地土兵队伍,是为当时远近闻名的“白杆兵”。因松柏之树较铁为轻,且其韧性很强,不易被刀砍断,丝毫不逊于钢铁,所以石柱土兵操作起来十分便利,作战也十分敏捷,战斗力较强。在大明王朝逐渐衰落的时代,在其首领秦良玉的带领下,白杆兵为保境安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良玉,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登上正史的女英雄(囿于各种原因,花木兰、杨门女将等女中豪杰未能跻身正史,只在人们心中永远流传)。《明史•秦良玉传》说:“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她于1574年出生于忠州(今忠县)鸣玉溪,自幼嗜武,武艺高超,年长出嫁石柱土司马千乘,在丈夫被明朝宦官害死后,因子年幼,她继任石柱宣抚使。秦良玉训练了一支人数少、素质高的白杆兵,率领他们平定重庆奢崇明等人的叛乱,并三次北上勤王,抗击入侵的后金(即清朝)兵。泰昌元年(1620年)秦良玉率兵北上抗击后金,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在浑河曾以三千白杆兵抗击数万后金兵,其弟秦帮屏英勇战死,但最终获得胜利,后又于崇祯三年(1630年),前往北京勤王,受到崇祯皇帝题诗四首嘉奖: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古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手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胡虏饥餐誓不辞,饮将鲜血带胭脂。
凯歌马上清吟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虏胡,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北京至今有地名曰四川营,传说是秦良玉当时驻兵之地。清顺治三年(1646年)秦良玉被南明政权封为“太子太保忠贞侯”,并准备带队前往福州救援,因福州过早陷落而未成行,顺治五年(1648年),秦良玉病逝于石柱。
翻开历史,聆听云烟,秦良玉的最大功绩乃是使明末清初的石柱成为渝东南的世外桃源。史载,当时四川久经战乱,百姓十室九空,川东地方(石柱除外)仅剩数万人,新建立的清朝廷最终不得不从湖广大规模移民。而在秦良玉的保护下,石柱成为当时渝东人民远离兵燹之苦的唯一乐土,附近丰都、忠县、梁平、万州等地民众纷纷进入石柱避难,至清初战乱初步结束,石柱人口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近十万人,与整个川东地区所剩人数形成天然对比。一代文豪郭沫若因此曾赋诗称赞秦良玉是“石柱擎天一女豪”。
2005年春天,离秦良玉去世已经357年后,走在石柱热土上,我仍能随处听到这名女杰留给人间的传说与功绩,有关秦良玉的文化似乎也满地皆是。为纪念这位女杰,石柱人在城西的旗山广场上为她立了一座雕像,她手持白杆枪,跃马长空,仿佛要扫尽外来寇、为民谋平安。在小城东南方回龙山上,三教(即儒、道、释三教)寺遗址显示着石柱各种文化的交融,昭示着秦良玉纳采百家的宽广胸怀。离城数十里的关隘万寿寨,则是当时石柱人民真实抗击外来侵略的鲜活佐证,甚至离城很远且临近万州、湖北利川的佛家古刹河嘴乡银杏堂,也有关于秦良玉曾想在此修建石柱城的传说。
较场坝、太保祠、玉带河(护城河)、古城坝,这些地名都因秦良玉流传至今。在她生活过的忠州、石柱两地,人们喜欢把未出嫁的女孩称为“女将”,说到某个女孩,他们总是说“那个或这个女将”,这也是人们尊崇秦良玉英勇武姿的缘故。据说,全国只有忠县、石柱两个县的人民有此称谓。这是一种怀念,也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特定的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女人都因男人而出名,像虞姬因项羽、貂婵因吕布、西施因勾践夫差,而秦良玉则不然,她以自己的赤心忠胆、绝妙武艺、保境安民出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被人迫害早逝的丈夫马千乘却因她而为世人所永远记住。为此,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石柱师范读书时,少不更事、意气风发的我曾出了一副上联:“秦氏良玉岂只值马千乘?”至今仍未能找到恰当的下联。我想,如果马千乘不早逝,在明清交际的天空下,石柱是否也能像秦良玉一样真正实现平安呢?当然,这仅仅是不能实现的想象。
补充:
————————————————————————————————————————————————
观崇祯皇帝有生之年,享国日浅,遭逢多难,很少有闲情逸致吟诗作赋,除赠秦良玉诗外,仅有赠杨嗣昌的五绝诗传世。迢迢西南边陲一位女土司,竟能得皇帝面见赐诗,秦良玉当属古往今来第一人。
到了崇祯时期,明朝已是内忧外患,烽烟四起。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率军破夔州,进围太平,秦良玉提兵至,张献忠苍惶逃走。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末和李自成张献忠齐名的农民起义领袖罗汝才率部进入巫山,为秦良玉连败,罗汝才主师大纛被夺,副手“塌天”被生擒。
但此时整个明朝已是到了崩溃的边缘,镇压起义军的都师杨嗣昌在其战略部署上愚昧阴险,毫无领军之才,四川巡抚是邵捷春又是固守成规,秦良玉也是独木难支。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杀。张献忠领军入川,占领大片地区,杀人无数,建立“大西”政权。只有遵义、黎州及秦良玉的石柱地区未归于"大西"。慑于秦良玉威名,张献忠部不敢入犯石柱。张献忠派人向秦良玉等土司送去封赏印信,各地土司大多畏惧接受。秦良玉接到印信,马上当众毁之,慷慨言道:“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地步,怎能以残余之年以事逆贼!石柱一地有敢从贼者,族诛之!”不久,秦良玉独子马祥麟先前被明廷征调到湖广御敌,战死于襄阳。死前,他给母亲写信:“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见儿子绝笔血书,
秦良玉泪下如雨,心如刀割,但她乃大义妇人,提笔在信纸上写道:“好!好!真吾儿!”
清军占据北京后,残余的南明政权相继有弘光、隆武、永历数帝,隆武帝封秦良玉为太子太保,忠贞侯。但秦良玉本人年逾古稀,不可能再有较大作为。
1648年,(Lssdjt.com)永历帝派人加封秦良玉为太子太傅,四川招讨使。久卧病床的女英豪跃然而起,拜泣曰:“老妇人朽骨余生,实先皇恩赐,定当负弩前驱,以报皇恩!”
1648年7月11日( 清顺治五年五月二十一日),秦良玉就因病重抱恨而终,薨于大都督府玉音楼。其孙葬祖母于回龙山,享年75岁,墓碑题文可彰示这位女中丈夫不屈的气节和赫赫功勋:“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持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贞素秦太君墓”。
后清军入川,平定张献忠等起义军,下令不得损坏秦良玉的坟墓,一直保存到解放后,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红色浪潮中,被砸墓挖棺,抛骨于野,使人不胜叹息!
后人多人凭吊秦良玉,留下不少诗章,唯清末秋瑾女侠最佳:
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马家妇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执掌乾坤女土司,将军才调绝尘姿。花刀帕首桃花马,不愧名称娘子师。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娥媚。吾骄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此。
来自:http://www.todayonhistory.com/7/11/WoGuoGuDaiWeiYiNvJiangJunQinLiangYuShiShi.html
作者:jackxiang@向东博客 专注WEB应用 构架之美 --- 构架之美,在于尽态极妍 | 应用之美,在于药到病除
地址:https://jackxiang.com/post/7095/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最后编辑: jackxiang 编辑于2014-3-16 19:4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