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一即使是强弓射出的利箭,射到极远的地方,力量已尽时,就连极薄的鲁缟也射不穿了;即使是狂暴的烈风,刮过去后,剩下最后的一丝微力,就连极轻的羽毛都吹不起来。(缟,是一种白色的薄绢,以古时鲁国所产为最薄最细,故称鲁缟。)
应该是势,因为古文中前省略是最常见的,第一句已经说了“即使是最强劲的弓射出的箭,到了最后”(其)势:势解释为力量,前面承前省略“其”指箭。就连极薄的鲁缟也射不穿了
《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一即使是强弓射出的利箭,射到极远的地方,力量已尽时,就连极薄的鲁缟也射不穿了;即使是狂暴的烈风,刮过去后,剩下最后的一丝微力,就连极轻的羽毛都吹不起来。(缟,是一种白色的薄绢,以古时鲁国所产为最薄最细,故称鲁缟。)
韩安国,字长孺,汉初人。汉武帝时,为御史大夫。当时,北方的匈奴,派人到汉朝来要求和好,武帝就同大臣商议对策。有一个名叫王恢的,曾在靠近匈奴的边境地区当过许多年地方官,很熟悉匈奴的情况,他说:“跟匈奴和好,总是长久不了,不出三几年,它就又要背约,不如不理它,干脆爱兵,把其彻底征服。”
韩安国竭力反对,道:“人家派人来同我们和好,我们反而进攻,这怎么说得过去?况且,千里远征,路途跋涉,战线拉得很长,人马拖得很累,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我们未必能打胜仗!”
大臣们都认为韩安国说得有理,汉武帝也表示同意,于是接受匈奴要求,进行和好谈判,建立和好关系。
这段故事,在《史记·韩长孺列传》也有记载,不过文字稍有不同,其中“强弩之末”两句,写作“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意思完全相同。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曹操大举南下时,诸葛亮访问东吴,请孙权出兵,同刘备一起,合力抗御曹操。诸葛亮谈到,曹操兵力虽强,却已相当疲劳:“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指刘备)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比喻力量已极度衰竭、毫不中用,就常用“强弩之末”来形容。
参考资料:http://lyh.wlnw.gov.cn/asp/Book_G.asp?lyhid=1323,
应该是势,因为古文中前省略是最常见的,第一句已经说了“即使是最强劲的弓射出的箭,到了最后”(其)势:势解释为力量,前面承前省略“其”指箭。就连极薄的鲁缟也射不穿了
《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一即使是强弓射出的利箭,射到极远的地方,力量已尽时,就连极薄的鲁缟也射不穿了;即使是狂暴的烈风,刮过去后,剩下最后的一丝微力,就连极轻的羽毛都吹不起来。(缟,是一种白色的薄绢,以古时鲁国所产为最薄最细,故称鲁缟。)
韩安国,字长孺,汉初人。汉武帝时,为御史大夫。当时,北方的匈奴,派人到汉朝来要求和好,武帝就同大臣商议对策。有一个名叫王恢的,曾在靠近匈奴的边境地区当过许多年地方官,很熟悉匈奴的情况,他说:“跟匈奴和好,总是长久不了,不出三几年,它就又要背约,不如不理它,干脆爱兵,把其彻底征服。”
韩安国竭力反对,道:“人家派人来同我们和好,我们反而进攻,这怎么说得过去?况且,千里远征,路途跋涉,战线拉得很长,人马拖得很累,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我们未必能打胜仗!”
大臣们都认为韩安国说得有理,汉武帝也表示同意,于是接受匈奴要求,进行和好谈判,建立和好关系。
这段故事,在《史记·韩长孺列传》也有记载,不过文字稍有不同,其中“强弩之末”两句,写作“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意思完全相同。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曹操大举南下时,诸葛亮访问东吴,请孙权出兵,同刘备一起,合力抗御曹操。诸葛亮谈到,曹操兵力虽强,却已相当疲劳:“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指刘备)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比喻力量已极度衰竭、毫不中用,就常用“强弩之末”来形容。
参考资料:http://lyh.wlnw.gov.cn/asp/Book_G.asp?lyhid=1323,
作者:jackxiang@向东博客 专注WEB应用 构架之美 --- 构架之美,在于尽态极妍 | 应用之美,在于药到病除
地址:https://jackxiang.com/post/7506/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最后编辑: jackxiang 编辑于2014-9-19 14:3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