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天下第一针》在央视6套电影频道首映。前几天看到里面有皇帝的一段话,觉得有点意思:又以古经训诂至精,学者封执多失,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
白话文:传心即指用心去领悟,不如用眼睛直观去看.著辞指用言辞(理论)去解释,不如直接作一个形体去看.
————————————————————————————————————————————————
[原文]
上又以古经训诂至精,学者封执多失,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复令创铸铜人为式。内为腑臓,旁注溪谷,井荥所会,孔穴所安,窍而达中,刻题於侧。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涣然而冰释。在昔未臻,惟帝时宪,乃命侍臣为之序引,名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肇颁四方,景式万代,将使多瘠咸诏,巨刺靡差。案说蠲痾,若对谈于涪水;披图洞视,如旧饮于上池。保我黎烝,介乎寿考。昔夏后叙六极以辨疾,帝炎问百药以惠人,固当让德今辰,归功圣域者矣。
时天圣四年岁次析木秋八月丙申谨上。
[译文]
我听说圣明的君王能拥有天下,是因为有高明的医生分析国君的病情而推及到国情,根据诊断国君的症候而推知到政事。如果君王的德政不能广泛传播,那么邪恶就会从下面产生,所以就要辨别善恶而制定治国的方案;人体的正气不充盛,那么疾病就要在体内发作,所以医生就要慎用医术来疗救百姓的疾病。从前,我们的圣祖黄帝与其大臣岐伯等人讨问医学问题,认为善于谈论天道的,一定回在人事上得到验证。自然界一年的月数十二个,人体有十二经脉与它相对应;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体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与它相对应。人体气血的上下运行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是有其法则规律的,经络的左右循行是有其轨迹的,就像天地一样四方是有其象征的。经脉之间有交会之处,腧穴、合穴必有一定的数目。彻底探究了血脉微妙的道理,验证了阴阳变化的规律,才命人详尽地写出了那些针灸方面的理论,珍藏在金兰之室。等到雷公请教这些理论时,黄帝就坐在明堂之上把这些理论传授给了他。所以后世医家称针灸学为明堂学就是根据这个原因。从此艾灸、针刺的理论与技术就完备了,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就产生了。像秦越人使虢太子死而复生,华佗治愈跛足病人,王纂驱除病人身边的邪魔,徐秋夫治疗死鬼的腰疼病,不是有什么神灵相助,而都是运用了针灸之法啊。
离开先圣黄帝的时代渐渐久远了,针灸这门学问就难以精通了。虽然把它列在医经的妙法要诀之中,把它绘成针灸经络图象,但图象容易混杂不清,文字在传抄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如果误用艾灸就会损伤肝脏,错用针刺就会损伤胃气。百姓受到伤害却不知补救,庸医承袭错误而不思悔改。如果不是圣明之人,谁能拯救这些病患?只有我们皇上深情怜悯万民的痛苦,继承轩辕黄帝遗留下来的医学事业,敬奉圣祖黄帝慈祥的教诲,诏命众官员制定政令,并命令名医严谨慎重地整理医学著作。深思针灸这种医术,从前列为百官中的一种职守,是关系到人民性命的大事,是日常所用的特别急需的治病之法,因而就想要改正针灸学著作在流传中出现的谬误,以便永远救治百姓之疾患。殿中省尚药奉御王唯一平素传授医药秘方,尤其擅长针灸技术。他尽心遵奉皇帝的命令,精心参验针灸的神妙之理。在人体图形的前后和两侧标定经络循行的路线,确定每个腧穴的位置和深浅,增补古今医家的验方验案,订正针灸术的时间禁忌方面的漏洞,总汇各家学说,编成专著三篇。
皇上又认为对古代医学经典的训释解说特别精深难懂,学者往往固执己见多有失误,因此,对针灸取穴的深奥内容,与其靠口传心授,倒不如利用模型作直接观看了解;把针灸学的内容写在书本上,还不如制成模型让学医者在针灸模型上直接查找穴位。于是皇上又下令创制铸造铜人作为教学模型。铜人体内分有脏腑,旁边注明针灸穴位,穴位所在之处,凿成孔窍,使它直接达到体内,在孔穴的旁边刻写出穴位的名称。使观看它的人感到形象鲜明而穴位有次序,有疑惑的人心中的疑惑立刻像冰块融化一样涣然消失。针灸的教学在过去从来没有达到如此完善过,只有到当今皇帝才应时确定了针灸的教令,于是皇上命令我为这部书写序文,书名叫《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开始颁发到全国各地,为后世万代做出最好的楷模。将使多病的人全都受教诲,针灸医生不会出现差错。按照《图经》上的论述去除治疾病,就像郭玉在涪水边跟涪翁学针法一样;打开图仔细彻底地察视,如同扁鹊久饮了上池之水,而能尽见体内疾病。保佑我们的人民大众,帮助他们达到健康长寿的境域。从前夏禹王阐述六种凶恶的事用来辨证治病,神农氏询问百药而施恩惠于人民,(当今皇上重视医术,)必定会像夏禹,神农一样给后世带来福德利益,其功劳可归入圣人的行列。
时间是天圣四年,正值岁星运行到析木星,丙申日敬慎地写作上面这篇序文。
摘自: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9yuPElsf6RwCyHh9yQEGTPE3_Ng7CJcZiAKW-4pCXNOku410kn_pkUTCwfPgphkYQkxaizumUFmVlHpnPxz5K
白话文:传心即指用心去领悟,不如用眼睛直观去看.著辞指用言辞(理论)去解释,不如直接作一个形体去看.
————————————————————————————————————————————————
[原文]
上又以古经训诂至精,学者封执多失,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复令创铸铜人为式。内为腑臓,旁注溪谷,井荥所会,孔穴所安,窍而达中,刻题於侧。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涣然而冰释。在昔未臻,惟帝时宪,乃命侍臣为之序引,名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肇颁四方,景式万代,将使多瘠咸诏,巨刺靡差。案说蠲痾,若对谈于涪水;披图洞视,如旧饮于上池。保我黎烝,介乎寿考。昔夏后叙六极以辨疾,帝炎问百药以惠人,固当让德今辰,归功圣域者矣。
时天圣四年岁次析木秋八月丙申谨上。
[译文]
我听说圣明的君王能拥有天下,是因为有高明的医生分析国君的病情而推及到国情,根据诊断国君的症候而推知到政事。如果君王的德政不能广泛传播,那么邪恶就会从下面产生,所以就要辨别善恶而制定治国的方案;人体的正气不充盛,那么疾病就要在体内发作,所以医生就要慎用医术来疗救百姓的疾病。从前,我们的圣祖黄帝与其大臣岐伯等人讨问医学问题,认为善于谈论天道的,一定回在人事上得到验证。自然界一年的月数十二个,人体有十二经脉与它相对应;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体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与它相对应。人体气血的上下运行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是有其法则规律的,经络的左右循行是有其轨迹的,就像天地一样四方是有其象征的。经脉之间有交会之处,腧穴、合穴必有一定的数目。彻底探究了血脉微妙的道理,验证了阴阳变化的规律,才命人详尽地写出了那些针灸方面的理论,珍藏在金兰之室。等到雷公请教这些理论时,黄帝就坐在明堂之上把这些理论传授给了他。所以后世医家称针灸学为明堂学就是根据这个原因。从此艾灸、针刺的理论与技术就完备了,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就产生了。像秦越人使虢太子死而复生,华佗治愈跛足病人,王纂驱除病人身边的邪魔,徐秋夫治疗死鬼的腰疼病,不是有什么神灵相助,而都是运用了针灸之法啊。
离开先圣黄帝的时代渐渐久远了,针灸这门学问就难以精通了。虽然把它列在医经的妙法要诀之中,把它绘成针灸经络图象,但图象容易混杂不清,文字在传抄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如果误用艾灸就会损伤肝脏,错用针刺就会损伤胃气。百姓受到伤害却不知补救,庸医承袭错误而不思悔改。如果不是圣明之人,谁能拯救这些病患?只有我们皇上深情怜悯万民的痛苦,继承轩辕黄帝遗留下来的医学事业,敬奉圣祖黄帝慈祥的教诲,诏命众官员制定政令,并命令名医严谨慎重地整理医学著作。深思针灸这种医术,从前列为百官中的一种职守,是关系到人民性命的大事,是日常所用的特别急需的治病之法,因而就想要改正针灸学著作在流传中出现的谬误,以便永远救治百姓之疾患。殿中省尚药奉御王唯一平素传授医药秘方,尤其擅长针灸技术。他尽心遵奉皇帝的命令,精心参验针灸的神妙之理。在人体图形的前后和两侧标定经络循行的路线,确定每个腧穴的位置和深浅,增补古今医家的验方验案,订正针灸术的时间禁忌方面的漏洞,总汇各家学说,编成专著三篇。
皇上又认为对古代医学经典的训释解说特别精深难懂,学者往往固执己见多有失误,因此,对针灸取穴的深奥内容,与其靠口传心授,倒不如利用模型作直接观看了解;把针灸学的内容写在书本上,还不如制成模型让学医者在针灸模型上直接查找穴位。于是皇上又下令创制铸造铜人作为教学模型。铜人体内分有脏腑,旁边注明针灸穴位,穴位所在之处,凿成孔窍,使它直接达到体内,在孔穴的旁边刻写出穴位的名称。使观看它的人感到形象鲜明而穴位有次序,有疑惑的人心中的疑惑立刻像冰块融化一样涣然消失。针灸的教学在过去从来没有达到如此完善过,只有到当今皇帝才应时确定了针灸的教令,于是皇上命令我为这部书写序文,书名叫《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开始颁发到全国各地,为后世万代做出最好的楷模。将使多病的人全都受教诲,针灸医生不会出现差错。按照《图经》上的论述去除治疾病,就像郭玉在涪水边跟涪翁学针法一样;打开图仔细彻底地察视,如同扁鹊久饮了上池之水,而能尽见体内疾病。保佑我们的人民大众,帮助他们达到健康长寿的境域。从前夏禹王阐述六种凶恶的事用来辨证治病,神农氏询问百药而施恩惠于人民,(当今皇上重视医术,)必定会像夏禹,神农一样给后世带来福德利益,其功劳可归入圣人的行列。
时间是天圣四年,正值岁星运行到析木星,丙申日敬慎地写作上面这篇序文。
摘自: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9yuPElsf6RwCyHh9yQEGTPE3_Ng7CJcZiAKW-4pCXNOku410kn_pkUTCwfPgphkYQkxaizumUFmVlHpnPxz5K
作者:jackxiang@向东博客 专注WEB应用 构架之美 --- 构架之美,在于尽态极妍 | 应用之美,在于药到病除
地址:https://jackxiang.com/post/8423/
版权所有。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最后编辑: jackxiang 编辑于2016-1-5 14:51
评论列表